一、背景介绍
案主H婆婆,现年80岁,丧偶,膝下无儿女,独居,日常生活可自理,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高龄补贴和养老金维持基本生活。H婆婆平日里较少与邻居、外人沟通,也没有什么朋友,社交人群单一,生活模式单一。
社工通过日常入户探访得知H婆婆的基本情况,发现其整天郁郁寡欢,对生活无所期待,充满负面情绪,因此,社工决定帮助H婆婆尽快走出困境,积极面对当前的生活。
二、分析预估
(一)情绪方面的需求:情绪低落,需要调节不良情绪。
H婆婆和老伴两个人夫妻关系和睦,互相依赖。自老伴因病去世后,H婆婆便独居无伴,日常缺少家庭成员的有效陪伴和支持,因丧偶而带来的孤独感和伤心,对其精神打击较大,产生空虚、寂寞、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身边缺乏情感支持,心里的苦闷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不知道解决自己情绪的方法,从而不能适应丧偶后的家庭环境。
(二)社交方面的需求:社会参与度低,需要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H婆婆独居在家,日常生活单一,除了买菜、做饭、做家务之外,一般都在家圈养家禽。亲人、朋友的很少,跟夫家这边的亲戚几乎没有往来了,周边邻居都是外地人居多,与其几乎没有打交道;较少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社会参与度低,支持网络系统比较缺乏,需要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三、理论运用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96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霍利斯正式出版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代表作《个案工作:一种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内部的心理、外部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个方面。该理论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其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她)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在本案例中,H婆婆现存问题是因老伴因病去世,现独自在家,孤独感倍增,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生活上变得孤独无助,心理上难以接受现实,进而产生消极悲观的行为表现。社会工作者运用同感、鼓励和支持等专业技巧对其进行情绪疏导,此外,社会工作者协助H婆婆一起寻求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减轻H婆婆的不安,增强其适应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该理论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在本案例中,由于H婆婆身边没有亲人,支持系统薄弱,因此社会工作者要给H婆婆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帮助其抚慰心灵的伤口,与H婆婆一起探讨可以动用的系统资源并调动个人和社会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资源。
四、服务目标
(1)为H婆婆提供哀伤辅导的服务。
(2)为H婆婆提供情绪支持。
(3)拓宽H婆婆社会支持网络,如邻里支持、朋辈支持等。
五、服务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建立专业服务关系,注重陪伴支持
社工通过定期探访,以测量血压展开话题,让H婆婆逐步熟悉社工,通过村委人员的转介,让其信任社工。其后从村委会、村民、H婆婆本人三个维度进行了解,对其初步评估后开展服务。刚开始,H婆婆只愿意与社工谈论基本的个人层面问题,对社工并非十分信任,存在较大的隔阂感。社工以情绪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为主,通过聊谈和家务协助的方式介入。
(二)第二阶段:服务介入,缓解案主情绪
H婆婆于老伴去世后,难以适应独居的生活,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社工通过开解和引导,除了常规的探访,每逢节日时节,社工主动上门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关心H婆婆的身体情况,及时了解需求,逐步了解H婆婆的内心想法,通过共情技巧,慢慢感染H婆婆。
(三)第三阶段:与丧失告别,建立情感支持网络
通过前期的服务跟进,H婆婆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当知悉社工是与其同村时,H婆婆与社工的话题也逐步增多了。社工与H婆婆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完成其与丈夫的告别,转移丧失的客体心理联系。其次为H婆婆开展个人网络的工作,将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新的关系的建立,建立情感支持网络,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拓宽邻里支持、朋辈支持等网络系统,从而建立新的依附关系。心理疏导后,视乎H婆婆对社工的接纳态度,继而组织志愿者或爱心商家,进行入户探访,让其感受到来自社会上的关爱。
(四)第四阶段:重建自我,适应新环境
通过心理疏导,生活环境调整,建立情感支持网络,促进H婆婆提升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逐步回复正常生活,社工通过定期探访,并协助其参与社区活动,暂无特殊。
六、成效评估
1. 哀伤辅导,通过建立信任关系,H婆婆慢慢放开自己的心门和社会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协助其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掌握疏解情绪的途径及方法,生活中不再郁郁寡欢,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 链接资源,通过组织爱心商家志愿者进行入户探访及慰问H婆婆,给予其关爱,起到心理疏导作用,疏缓其负面情绪;
3. 协助H婆婆构建起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与H婆婆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和年轻时候的经历,提高服其自我认同和自信,H婆婆逐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愿意走出家门,与邻里结交关系,加强与邻居的互动交流,协助其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成功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七、专业反思
1. 真诚、同理心是基础。在整个案件工作开展中,社工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以一种轻松、探讨的方式对H婆婆开展服务,在服务中恰当使用鼓励、引导、共情等技巧,和H婆婆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加速H婆婆对社工的认同和信任。
2. 社工在前期发挥了服务直接提供者的作用,扮演了H婆婆的陪伴者、支持者、倾听者、沟通者、引导者的角色。给予足够安全的空间和事件,尊重其的哀伤情绪和个人差异,允许其用期望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悲伤、内疚、自责等感受,并慢慢走出哀伤时期,回归正常生活。
3.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继H婆婆接纳社工后,整个服务都能按计划执行,源于H婆婆接受了其丈夫去世的事实,逐步向社工敞开心扉,H婆婆个人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继而社工发挥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H婆婆获取更多的支持,协助其回归常态的生活。
来源:企石镇社会工作服务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