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会毁掉多少机会?千万别轻视!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订阅

过几天就要交报告了,明天再做PPT吧~

马上就要考试了,明天再复习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你有多少个任务被心中无数个“明日”

拖延到最后才开始?

什么是拖延症

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症的症状

1.环境因素

拖延行为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外界的娱乐等诱惑有关。

2.任务特征

(1)任务难度 

(2)奖惩时限 

(3)任务的厌恶程度 

    往往任务难度越难、奖惩措施不及时以及任务的内容过于单调乏味等,会让人们缺乏对成功的掌控,从而选择回避或者延迟执行任务。

3.个体差异

通常焦虑、冲动、完美主义、不自信的人更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不断的推迟任务,形成拖延。

如何告别拖延症

01.转变认知

拖延症患者要意识到拖延的代价和危害。可以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未完成任务时产生的悔恨、自责等情绪。帮助患者着眼于长远目标,明白及时完成任务的好处。

02.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和放松娱乐来转移注意力和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但是不能逃避现实,忽视根本问题。

同时在动机方面,如果是因为任务的性质而产生拖延,可以考虑将厌恶的任务转变成为喜欢的任务或者是附加一些奖励

03.提高执行力,阻断拖延思维

当发现自己出现拖延思维的时候,立刻让自己停止,并用“立刻行动”来代替。通过设想拖延的后果来暗示自己拖延的坏处。

04.设立奖惩措施

我们可以在完成任务后,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大小等设置奖励措施,同时当没有完成任务时,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通过这样的奖惩制度来帮助自己摆脱拖延。

05.创造合适的环境

很多时候,由于难以抵抗外界的诱惑才会产生拖延行为。因此,在每次执行任务前,可以通过断开网络、远离手机或者前往图书馆等他人很认真工作的场所,利用合适的工作环境督促自己,减少拖延行为。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急性干预科专家指出拖延者在意识到自身有拖延的思想或面对拖延造成的不良后果时,可能会产生压抑、烦躁、沮丧、自责等情绪。

但在下定决心要行动后,却依然拖延,这可能会使拖延者的不良情绪持续积压,形成恶性循环,极大破坏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体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有拖延现象,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到专业的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