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室 | 何为陶鼓?

广州海事博物馆
+订阅

中原传统音乐主题展览《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正在广州海事博物馆展出中,现场汇聚了多年来中原大地上发现的珍贵古代音乐文物,你来参观了吗?

本次展出的史前音乐文物涵盖了许多的乐器类别,包括距今8700年的贾湖骨笛,以及不同种类的陶鼓、陶埙、陶缶、陶角,使古书所载的神话传说,变为真实而古老的音响世界。

在造型不一的各种远古音乐文物里,一只憨态可掬的红陶鼓,静坐在展厅的一角却又显得尤为瞩目。

这是一只来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 年),出土于1959年河南临汝县(今汝州市)大张遗址的红陶鼓。它的口缘饰一周牙状倒钩,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个小圆孔。口沿处的牙状倒钩的作用是固定和撑开皮革,而下腹部的圆孔是用于声音的流动。它的高度足足有64厘米,口径也有29.7厘米。

何为陶鼓?

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尧命质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来敲击。古代的陶鼓多是以陶土烧制鼓框,再蒙以动物的皮膜做成,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大多只剩下陶土烧制的鼓身。

由于史前时期无文献明载,这种器物的用途只能通过出土地点和后世文献的追溯来合理推测,因而考古学家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一种说法认为,陶鼓是一种乐器,用来演奏。在山西陶寺遗址中出土巨型陶鼓,附近有着大量石磬。鉴于磬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这表明鼓的功能应该与之相似——也是用于演奏的乐器。

也有考古学家认为,大张遗址的这只红陶鼓为瓮棺,用于盛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即一器多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个红陶鼓经复原蒙皮后,拍击振动充分,声音洪亮,与现今的木鼓类似,至少可以说明这一类型的陶器有着明显的音乐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田亚岐表示,在远古时候鼓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陶鼓以前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均有发现,但器型较小,曾被误认为是陶缸。陶鼓被确认是用于击发声乐的工具之后,也揭示出了远古时期礼乐文化的初始形式。

陶鼓文物的出现,对研究鼓的起源、远古礼乐和祭祀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