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是几级孤独?新型职业陪诊师来了,你会用吗?

深圳工会
+订阅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是几级孤独?”

网络上曾有一则

关于“孤独分级”的热帖

其中

“一个人做手术”

是网友眼中的“终极孤独”

现实生活中

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

异乡打拼的“独居青年”等

生病后却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

以及“孤独”之外的难题

若这个时候

正好有个人能陪着你一起去看病就诊

或者是代你取号拿药

是不是

这份“孤独感”会散去不少?

内心是不是会少些心慌、多点心安?

所谓陪诊师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

就是陪着病人看病就诊

并为病人解决就诊困难的人

我在大城市里,扮演病人家属

小美(化名)本来是空姐,现在做深圳陪诊师,大概做了快一年。

从她的亲身感受来说,陪诊的确是刚需。没有去陪诊平台,没有团队,一直是“单打独斗”,刚开始做的时候很难,既没经验,也没客户。

这个行业挺新的,目前没有权威的陪诊师证书、陪诊资历认定。如果你看到有人在网上卖课,教你考证、教你怎么成为陪诊师,那大概率是在“割韭菜”。

有医学背景、懂得急救知识、擅长与人沟通,这些都是很好的入门陪诊师的基础。

但实操下来,实践可能更重要,同一家医院跑了10次、20次,自然知道去哪里挂哪个科、什么病要办什么手续。

小美回忆道,刚开始做的时候,她几乎没什么客源,但大部分人去医院都不是只去一次的事情,你做得好、客户信任你了就会经常找你。

陪诊的收费是按照单子算,通常情况下,她在深圳陪诊半天(4个小时)是 200~300块, 全天(8个小时) 是400~500块。二三线城市会便宜一点,大概二三百块一天。

老年人、宝妈、外地就医搞不清楚本地医院的人,以及一些残障人士,是她的主要客户。因为是全程陪护,有时还需要提前踩点或者处理后续的事情。很多时候,一天只能跑一单,而且也不能保证每天都有单子可以接。

印象最深的是陪一位抑郁症患者看病

有一次,患者的妈妈在网上找到小华(化名),让小华陪诊她的儿子,不过前提是,不能让患者发现,因为患者不想让任何人陪同就医。

于是,整个“陪诊”过程就像做特工一样:从出家门到去医院、去每一个科室,小华一直悄悄跟着患者。

在医院就诊的流程很多,很多流程必须患者本人来办,所以只能等患者在这个步骤完成并离开之后,再返回诊室,和不同的医生、护士解释情况、咨询病情,了解他的治疗情况,再汇报给患者的妈妈。

“不仅是因为这个过程曲折,更是因为我发现,做陪诊师,看到的不仅是病人,也是病人背后的整个家庭。”

这个抑郁患者很痛苦,他妈妈的痛苦或许并不比这个患者少,而且有时候作为病人家属,还必须在这种痛苦中保持清醒和怀抱希望。

通常情况下,陪诊的时候小华会背一个包,包里面有这些装备:

温度计。

一次性口罩、湿巾。

笔记本和笔(用来记录相关注意事项)。

折叠椅(排队等候的时候给老年人休息 )。

巧克力等小零食(有一些空腹检查比如胃镜、抽血)。

一次性纸杯、热水壶 (天热时带矿泉水,为了方便区分我会准备两瓶不一样的)。

经常看到网上说

陪诊师日入几千

现实中真的这么高吗?

@有趣的灵魂:

入行两年,客户都是相互介绍,月收入4000左右。

印象最深刻的一单,是陪一个很年轻的女生去医院检查,当得知需要做个小手术时,她整个都在发抖。

虽然一直跟她解释小手术不用害怕,但没什么效果,自己回去恶补了一些心理疏导的知识,慢慢才让她的情绪稍微放松一点。

做完手术出院后,她也很感激,非要加费用、请吃饭都被我拒绝了,但被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95后的废柴生活:

入行五年多了,收入不稳定,偶尔过万。

现在可以在各大平台上给自己宣传,以前只能是靠身边的人推荐,所以个人的口碑很重要,这些年虽然积累了不少客户,但月入过万比较少。

接过最简单的订单是一名小伙子,整个过程都是他带着我走,感觉对医院的熟悉程度比我还要了解。

原因是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一个人独居生活久了,也想找一个人说说话、聊聊天。

@陪诊师马建:

我的收费标准主要按照时间和距离来收取,根据多年的经验,一般陪诊半天(4小时)收费300元。

由于就诊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无法提前预知陪诊要花多少时间,为了保证提供好服务,我一般为每位客户预留半天时间。

在中国独居和空巢老人达1.18亿、独居青年超7700万的背景下,陪诊师的潜在市场的确不小。

然而,这是一个接近于灰色的地带——无行业规范、无职业认定标准、无直接监管机构。病患都是敏感人群,现在行业还没有出现什么大事,未来任何一个意外事件都可能引爆整个行业。而目是“两头怕”。

“挺好的,但是就怕拿着钱不干事,还骗老人。”

对于陪诊服务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合法合规的底线,根据不同工作性质,严格审查从业人员的资质,建立行业机构和人员的备案制度;同时,也要对陪诊员的专业水平、职业能力、道德修养进行培训,明确、细化该职业目录和分类以及相关行业规范与办法,明确从业人员的权利和职责。

“万一在陪诊过程中,突然出现猝死、疾病急性发作什么的,家属不依不饶咋办?"

对于陪诊过程中病人突发情况的责任承担问题,仍需基于双方对服务内容的约定。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如果陪诊员存在过错,应按照普通人的标准还是按照医护人员的标准来认定,对各方责任承担影响极大,因此陪诊员的职业规范与相关办法亟待完善。

有研究者建议,相关部门应推动建音立制,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尽快明确服务和收费标准,并对从业机构进行审批或备案制管理里。未来,还应协助组建行业协会,推动提升服务水平,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今日互动

你找过陪诊师吗?

你觉得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留言区聊一聊呗~

- 内容来源 -

工人日报、千万有趣生活、广东最生活

中国劳动保障报、每日新报

微博网友评论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