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医问药】出汗多,不一定是热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订阅

近日蒋先生因反复出汗1月余来就诊,平素容易感冒,出汗多,动则满头大汗,又有手脚冰凉,睡眠差,易醒。舌紫暗,脉弦缓。考虑蒋先生是营卫不和所致的多汗,拟用桂枝汤加减5剂。二诊时,蒋先生诉出汗明显减少,睡觉也好很多了,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有力,继续守方5剂。三诊时,他已无明显出汗,基本恢复正常。

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后、天气热、吃高热量食物时出汗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是稍动则出汗、睡觉出汗则属于病理性汗出,究其原因多是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以致腠理开阖失常,津液外泄而成。

典籍中即有关于出汗缘由的记载,在《素问阴阳别论》中提出:“阳加于阴,谓之汗。”《灵枢五癃津液别》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到“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中医药针对汗病的治疗,预后多数较好,目前市面上有多种成药用于自汗、盗汗的治疗,如气虚选玉屏风散、血虚选养血安神丸、心脾不足选归脾丸、肝肾阴虚选六味地黄丸等。

食疗上,气虚自汗,可选用北黄芪、黑豆、羊肚炖汤;阴血虚自汗者,选用黑豆、龙眼肉、大枣炖汤服用;阴虚盗汗,选用地骨皮、甲鱼炖汤。

除药食治疗外,还可以选择中医非药物疗法—针刺、拔罐、艾灸以调整阴阳、调和营卫。

拔罐疗法尤其适用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病证,通过拔罐疗法可以使外邪得泄,阳气得温,气血得通,还可以振奋人体机能,扶正祛邪,补虚纠偏。对于夏季长处空调房、久坐办公、经常疲惫、经常运动及长期劳作之人均可以起到保健调节作用。

艾灸则适用于各种寒证、慢性病、阳虚久病及抵抗力较差者,同时艾灸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方法。既能够温经散寒祛湿,又能够补阳固脱、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注意:虽然中医药方法众多,但不可盲目尝试,若发生疾病还需要就近寻医问诊,遵医师建议。

来源:中医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