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丝苗米:广东人的专属“稻香”

南方农村报

米饭,对于南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对而于挑剔的广东食客来说,吃什么品种的米更是有讲究。水稻界素有“南丝苗北五常”之说,而增城丝苗米更是久负盛名。增城享有“中国丝苗米之乡”盛誉,增城丝苗米不仅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种,还是横扫各类水稻品质大奖的优质水稻品种。

2020年,广州市增城区以丝苗米起源文化为核心,以丝苗米产业优势为基础,依靠龙头粮企的现代化管理优势、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探索联农利益机制,正式开启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称“产业园”)建设,将丝苗米产业打造成增城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中流砥柱。

00:31

(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时长共31秒)

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盘活撂荒地,端牢广东饭碗

 在广州地铁21号线朱村站的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朱村基地,忙碌完夏收的工人正在翻土准备晚造水稻的种植。在刚刚过去的夏收中,朱村基地迎来丰收,早造水稻种植面积约2.5万亩,亩产达800斤左右,产量约1万吨。

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朱村基地为核心,通过耕地改造和地力提升,将朱村街龙岗村、南岗村,派潭镇派潭村三大种植区改造成规模连片的标准化现代种植区,通过推广绿色低碳种植模式,改变传统作业方式,逐步实现由低产高碳农业生产向高产减碳农业转变。

丝苗米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之一,广州科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朱村种植基地负责人韩建华告诉记者,该公司除了管理、种植好产业园自由的稻田外,还积极对接周边村委村集体,以多种方式吸纳撂荒地,用于复耕复种。“很多别人丢掉了不种的田,我们都捡起来种。去年晚造我们才种了1600多亩,但是今年早造我们已经种了4000多亩水稻了。”韩建华说,刚收回来的撂荒地以前多是种植香蕉、草皮,对地力的损耗很大,科旺实业拿到土地后做的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有机肥提升地力。

除此之外,科旺实业还发展稻田养鸭、推动“稻稻菜”“稻稻花”的轮作模式,盘活农闲地的同时利用油菜花和菜心提高土地地力,将撂荒地变成“丰收田”。

全程机械化,建设智慧农场

增城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在城镇化水平高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增城因地制宜开辟出以丝苗米为主导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增城丝苗米已走上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目前,朱村丝苗米种植基地机械化率达98%,整个增城丝苗米产业园的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大规模连片且平整的土地,为产业园推进水稻全程种植机械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产业园自建设以来,重点围绕改善农机应用条件、强化机具供给和活化作业服务机制,配套建设机耕道、生产路、农机下田坡道等田间基础设施,方便农机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有机水稻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和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机械化技术配套,大力推进有机水稻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此外,产业园还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广东丝苗型优质稻“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肥水精准施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化肥施用限量标准、水稻养分智能诊断技术、肥水减量增效施用技术研究;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将无人平地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打田机也纳入大数据平台,实现远程精细化操纵,打造真正的无人智慧农场。

农文旅融合,打造水稻公园

增城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加快将产业园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丝苗米产业兴旺高地,建设丝苗米多功能拓展示范区,结合广州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趋势,积极拓展丝苗米的生态与休闲功能。

在刚过去的夏收农忙时节,科旺实业多次组织亲子家庭走到田间体验水稻收割。农田变课堂,学生当“农夫”,金黄色的稻田是培养孩子劳动素质教育的不二之选,这是产业园打造农文旅融合的项目之一。

“产业园在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康养+’的农业跨界融合发展,打造增城丝苗米产业文化展览馆、稻田公园、稻田湿地等多功能融合示范基地。”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增城丝苗米产业园以打造独居岭南风情的农文旅融合景观为目标,在稻田机耕路两旁设置多处打卡点,还设置了观景台、稻田民宿等场所。

步入朱村种植基地的丝苗米产业文化展览馆,映入眼帘的就是关于增城丝苗米文化起源的介绍。展览馆从粮食安全、种源保护研究、丝苗传承人、丝苗加工制品等板块介绍了增城丝苗米发展情况,让走进展览馆每一位游客都能切身体验到“中国丝苗米之乡”的深厚底蕴。“我们将力争把产业园建设为集水稻种植生产加工、田园游览、农耕体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园负责人说。

联农又带农,迈向共同富裕

增城丝苗米产业园的高速发展,成为产业园覆盖区域村民增收致富的动力。据悉,2021年,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4.51亿元,带动农户5300户;核心区朱村街的水稻种植面积教近4000亩,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与此同时,入园企业与当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产业园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实现年均增长12%以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效果显著。

自创建产业园以来,已成功带动朱村街道、派潭镇、宁西街道、石滩镇、新塘镇等8个镇街近3万亩良田种植丝苗米,产业园核心区已经完成2000多亩的承包地流转,土地租金近1400/亩,建设了龙新村千亩直播示范基地和龙岗村千亩稻田立体种养区,带动农户约400户,户均增收约4400/年。

除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广东友粮粮油实业有限公司还开展水稻种植全程托管服务,对农户开展统一购种、统一育秧、统一配肥、统一机插、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收购的“六统一”服务,每亩收取投入成本费用,通过规模服务降低农民经营成本,让农户种稻不慌,甚至当起甩手掌柜。

【策划】鲁才浩 龚宜

【统筹】王宏伟 吴传龙

【记者】梁煜

【摄影】蓝东旭 杨峻 陈龙晖

【设计】徐隆洲

【来源】南方农村报

【出品】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冼伟锋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