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GDP万亿级城市!不愧是我!

广东共青团
+订阅

月儿弯弯入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五个GDP万亿级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湾区。

三年前,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大湾区建设进入快马加鞭阶段。

三年后,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幅超美的湾区画卷正徐徐打开。

大湾区之大,不知其方圆几万里也? 答曰,5.6万平方公里。

在这5.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九市,有超过8000万人口量级。

湾区观澜,临海听潮,“9+2”构成了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主动!

如果给你1个小时,你想去大湾区的哪些地方?

01

最佳通勤方案

无论是定居的你,还是创业的你,或是游玩的你,这份“通勤方案”都必不可少:

港珠澳大桥开通后,香港到澳门驱车最快只要30分钟,到珠海也只有50分钟;

广深港高铁,从西九龙站到深圳福田站只需14分钟,到广州南站也只有48分钟;

从澳门半岛坐公交车到横琴口岸只需40分钟左右;

还有大湾区水上“1小时生活圈”,广州港内港港区琶洲港澳客运码头一期开通后,约120分钟琶洲可直达香港国际机场及澳门市区;

在“硬联通”上,一个“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未完待续。

“硬联通”为大湾区打开有形的空间,“软联通”则让大湾区更加水乳交融。粤澳健康码互认互通、“粤康码”与香港“港康码”的逐步对接、“粤澳药械通”政策试点启动实施、推行企业登记注册“湾区通办”,让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维度的互联互通进一步。

02

文化传承

粤港澳大湾区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多元文化交融,包容性强。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居民传承南越人的传统风俗,如善水、使用舟楫、嗜食水产等;另一方面,又博采中原文化、港澳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之长,形成商品意识重、不拘泥历史、敢于冒险开拓、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一座展示中华文化艺术的专题博物馆,一份“见证香港回归25周年的重大礼物”。大湾区的人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澳门妈祖文化村:

“MACAU”即是“妈阁”,而妈祖来自福建。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

美景在前,怎能少了美食相伴?

03

令人垂涎美食

粤港澳大湾区从名震四方的粤餐大菜到街头巷尾的潮汕小吃,从鱼虾河蟹到甜品早茶,每一道美食都知味闻香,秀色可餐。

广东早茶,琳琅满目;

粤式烧腊,汁浓味香;

沿海面线,各有风骚;

中西合璧,海鲜大餐;

澳门虾子面,地道一绝;

香港夜市,流连忘返;

景美、食美,“人文湾区”更美。大湾区中西交汇,融合共存,有着令人着迷的人文价值链。

大湾区,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汇流,还是经济、生活的相融,更有人文血脉的相亲。“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中国湾区模式当下可为,未来可期。

大湾区之大,岂止于大?它还是不容错过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大湾区的未来蓝图,已尽在擘画之中: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引领作用,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来源:央视网综合自新华网、央视网、中联办、天眼新闻、第一财经、羊城晚报等

卫星技术支持: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鸣谢:中建二局横琴口岸项目建设团队

编辑:小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