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城市有“迷你动物园”吗?
最近两年,国内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所谓的新兴“迷你动物园”,它们一般设立在大型购物商城中,展出形象相对讨喜的动物,配以卖萌的介绍文字,成功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小朋友的注意。
▲建在商场里的迷你动物园 | 东方IC
对喜爱动物的大人小孩来说,无需长途跋涉日晒雨淋,设立在有空调、有餐厅、有商店的购物城内的“迷你动物园”似乎又舒适、又实惠。既能实现科普教育,又能完成亲自互动,这种商业模式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据36氪报道,某品牌迷你动物园已获得近亿元融资
遗憾的是,至少就目前而言,参观者很难通过这些“迷你动物园”接触到动物真正神奇、迷人的一面。家长带小朋友参观动物园不止图个乐呵,还希望提升孩子的眼界、带孩子接受“生命教育”;而参观所谓的“迷你动物园”,很可能会起反效果。
先看看优秀的动物园
展示动物是动物园最基本的功能,不仅仅是展示动物的外貌(这点看展示动物经典姿态的标本会更合适),还要展示动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行为。当动物园能为动物提供合适的环境时,动物多样的自然行为很有看头。
举个例子来说,不少动物园都会有细尾獴Suricata suricatta,一种原产南非等地沙漠地区的小型穴居哺乳动物。那,要如何展示它们的自然行为呢?
既然穴居,野生细尾獴是很擅长打洞的,在动物园里,充足的、可供挖掘的地面就是其笼舍丰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供挖掘的地面”意味着展示空间不仅要考虑面积,更要考虑深度。可以通过向下挖掘的方式人为“创造”出一片有足够深度、可供细尾獴自由挖掘的地面。(为了防止逃逸,地下还需要铺设隔离墙之类的设施。)有些动物园的细尾獴展示区设计还很巧妙,让游客可以进入展示区的中心或是地下,近距离观察动物的行为。
▲比如红山动物园的细尾獴展示区,中心的“金字塔”是一个观察窗 | 老盖仙少爷
▲上述细尾獴展示区的简略示意图 | 翼狼Elang
生活在这样模拟了自然的环境下,细尾獴自然会展现出它们的自然行为:
▲红山动物园的细尾獴会打洞。视频:老盖仙少爷
可以说,一个合格的细尾獴展示区,地下部分所占的空间和设计它所下的功夫,甚至可能要超过地面以上、游客能够看得到的部分。
参观这样的优秀动物园,不需要家长过多讲解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快乐。搭配用心的展示和科普,家长能够迅速领会每种动物的特别之处,给孩子讲述的过程会是良好的亲子互动。
那,“迷你动物园”能把动物展示好吗?
再来看看迷你动物园
在商场内的“迷你动物园”,我们所看见的动物都处在焦虑或者呆板之中:
▲天津市某迷你动物园中被拔光了尾羽的孔雀。
▲广州市某迷你动物园中被放置在一个狭小的“鱼缸”中的细尾獴,一脸惊恐。
为什么“迷你动物园”没办法像真正的动物园那样,把动物自然的一面展示给我们呢?根本原因是场地的限制。
在“迷你动物园”,单个展示区域的占地面积都不过百余平米,甚至更小。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不仅要展示五六种动物,还要预留出游客行走的步道,属于动物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天津市某迷你动物园一层展区的全貌。
这些“迷你动物园”大多会展出个头小、似乎不需要太大空间的两爬、昆虫、小型鸟类、小型哺乳类。
可是这里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哺乳动物的体型小,并不代表需求的场地小。
▲当然也有例外,广州这个迷你动物园养了鸵鸟,甚至还有羊驼……场地太小无需赘述。
以刚才我们详细介绍过的细尾獴为例,对于设置在室内的“迷你动物园”来说,商场地面不能“向下挖掘”,如果要给它们有深度的环境,就必须在地面上堆积出超过1米深的土来。然而即便是大型购物商场,常规楼层的实际高度也很少有超过4米的(不含架空层),假如铺设土层再去设置游览区域,空间势必显得十分局促。而且有了土层下的空间,瑟瑟发抖的细尾獴很可能会躲到洞里,游客就看不见它们了。这显然不符合这些“迷你动物园”的预期。因此,商场里的“迷你动物园”会直接放弃这一层“看起来不重要的土”,把细尾獴的展示区域设置成这样:
▲一层稀薄的细沙地面(天津)。
▲或是一层稀薄的碎木屑,后方的活动区甚至是空白的水泥地(广州)。
然而,这一层“看起来不重要”、“会妨碍游客看到动物”的土,却是细尾獴的生活“必需品”。藏于地底的洞穴能够给它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场所。而在“迷你动物园”中,细尾獴不仅没有办法建筑自己的巢穴,还被迫持续暴露在游客的视线之中,没有任何空间可以让它们远离骚扰。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的动物不可避免地积蓄压力,导致行为出现异常(刻板、焦虑、狂躁),既严重影响动物的健康,还有可能会对游客造成伤害。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极度焦虑、恐慌的细尾獴(广州),这里再看下天津生活在细沙地面的细尾獴(天津),它们对混养的树懒表现出高度的攻击性。
细尾獴、土拨鼠、(耳郭)狐需要挖土,树懒、灵长类、松鼠等则需要攀爬,都需要提供足够的垂直空间;而鸵鸟等需要大量跑动的动物,水獭、水豚等需要游泳或泡澡的动物,则需要广阔的平面空间。这在场地空间严重受限的室内场所是完全不可能的。连最基本的活动空间都无法保障,就更谈不上什么场地丰容了——在这里面的动物,连生存都成问题,就别谈什么生活质量了。
道不同,不应同笼
狭小的场地除了导致动物的展示区完全无法满足动物正常的活动需要之外,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混养。这里提到的“混养”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种是不完全的混养。各种动物之间仍占据相对独立的空间,彼此无法直接接触,但是所有展示区都混合在一个相对密封的场地之内。这样的情况是最为普遍的。
第二种是完全的混养。各种动物共用同一片场地,彼此之间可以直接接触的情况。比如刚才看到的细尾獴、树懒混养。
▲天津某迷你动物园,细尾獴、树懒混养。
动物的混养会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无法确保每一种动物都处于最适合的环境中;第二,无法避免疾病在各种动物之间的交叉传染。
整个“迷你动物园”位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相当于是在一个场馆中进行分割,这要如何保证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比如适应雨林环境的树懒和适应荒漠环境的细尾獴——都处在适合自己的条件下?
缺少环境管理会导致动物患病,缺少隔离空间的混养则会导致疾病在动物之间蔓延——甚至和游客互相传染。
它有病,你有药么?
既然提到疾病,那就要提起另外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这些“迷你动物园”,真的可以给里面饲养的动物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么?
动物园与标本馆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园中的动物是活生生的。活生生,意味着会患病、有需要接受治疗的时候。替一只细尾獴进行诊断,远比替一个小孩看病更困难。因此,一个普通动物园除了需要提供展示和圈养动物的场馆之外,还需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区域和专门的兽医。而且,由于不同动物的体型、生理结构上的巨大差异,动物园的兽医团队通常会由许多专精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
除了在动物患病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之外,动物园中的兽医团队还要承担给动物进行日常体检、根据动物的情况配备食物、进行各种检验检测项目等许多与维持园中动物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为了完成上述的这些工作,则需要配置许多专门的场地,比如各种实验室、空间开阔的诊疗区、给动物进行手术的手术室等。
▲一个普通动物园会配备专门的检测实验室。
很显然,对于一个开设在商场之中,连最基本的展示场地都无法保障的“动物园”而言,这些“动物园标配”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当迷你动物园里面展出的动物不幸患病的时候,他们要怎么处理呢?
这个问题非常耐人寻味:是自行医治?还是拿到外面的兽医院去治疗?在任何一个城市里,要找到一个既有治疗细尾獴的条件和技术,又能够医治鸵鸟的兽医院,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去向何处?来自何方?
如果“迷你动物园”中的动物无法接受有效的治疗的话,它们很可能就会死去。往好处想,死亡是生命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就算不是因为患病而死,它们也可能会自然死亡。可是这紧接着又会引申出一个问题——那些死亡的动物,它们会流向什么地方?
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带来不可预见的传染病,动物园动物去世后,一般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标本制作、高温焚化等)。提到“处理”,自然又要涉及到“场地”。很显然,在大商场里面设置一个高温焚化炉肯定是过不了消防部门和环保部门这一关的。
那么我们再往好处想:许多大城市已经有成熟的宠物火化服务,迷你动物园里死亡的动物或许也可以通过这一类服务来完成最终的处理——可即便如此,是否能保障运输过程的无害化?能否保证动物的尸体是在密封条件下,全程低温运输?会不会,那些死去的动物只是被随手一包,丢弃在垃圾桶里呢?
▲天津市某迷你动物园,浣熊呆滞地躲在笼舍的阴暗角落。
和去向同样值得深究的是来历。某些室内动物园中展出的动物是受到公约保护、需要办理特别的许可证件才允许饲养和展出的,有部分甚至在正规的动物园都难得一见。那么这些“迷你动物园”中展出的这些动物,来源是否合法?
▲广州市某迷你动物园,窝在草料上了无生气的鸵鸟。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所能够见到的这些“迷你动物园”,本质上只是一个噱头,一种商业手段,还远远配不上“动物园”这三个字。
这种展示动物的方式,本质上是在伤害动物。
“迷你动物园”这种模式可取吗?
[迷你]一词源于英语单词[mini]的音译,汉语意思是指在同类事物中较小的,如迷你型汽车,给人一种小巧、精致的感觉。
可是,动物是有生命的,把动物园[迷你]了,动物的大小却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它们活动的天地变小了,甚至抬头望不见天,低头看不见地,这样的空间真的适合动物生存吗?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人们去动物园参观,是希望能在与动物的接触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感受地球各式物种间生命的活力。尤其是家长,想让孩子更直面地受到相关的科普教育和生命教育。
可是,“迷你动物园”所打造的参观模式,并不能像传统动物园那样,有条件模拟较为真实的自然环境,甚至连动物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
“迷你动物园”是扩宽了新的消费路径,也颠覆了传统的动物园模式,但却忽视了动物园中动物才是主角这一客观现实。在“密闭”透明玻璃背后,里面的动物不是处在焦虑和呆板之中迂回不定,就是在不同“房间”和“邻居”之间左右摇摆。
请问这样的动物状态,能使孩子领略到生命之美吗?
而且,孩子会先入为主地以为,动物这样的状态就是它们原本的真实状态,请问这种误导,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科普教育和生命教育吗?
事实上,动物园的建设并非无法可依,按照《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第六条,“需要新建动物园的,应当对建设地点、资金、动物资源和技术条件、管理人员配备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任务书,并向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与此同时,早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中,就曾对各类动物园的建设标准提出过要求。如“切实保障动物福利,保证动物健康”一则中,就明确要求动物园“建设适合动物生活习性、安全卫生、利于操作管理的笼舍,配备必要的防暑御寒设施;加强兽医院建设,采取必要的疾病预防和救治措施,为动物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妥善处理死亡动物的尸体;不得进行动物表演;避免让动物受到惊扰和刺激。”不能提供上述基本福利保障的公园不得设立动物展区。
可见,单单在“建设适合动物生活习性、安全卫生、利于操作管理的笼舍”这一条方面,“迷你动物园”就不合规,更遑论其他方面。
有如此多的不合规处,“迷你动物园”还能有什么依据按以往的模式继续下去?
更何况,“迷你动物园”关于动物疫病防控的底线很值得怀疑。
动物瘟疫的防控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2020年11月,丹麦政府下令扑杀全国所有养殖貂,数量达1700万只。后来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扑杀行动被叫停,但已造成了250万只貂被扑杀。
在我国,有些地区发布对阳性患者户内豢养动物进行全面彻底扑杀的通知,遭到了舆论的强烈质疑。
而在“迷你动物园”管理不规范不专业的情况下,里面的动物很容易感染到不可预见的传染病,如果发现,是不是也会对里面的所有动物进行扑杀?
底线思维、责任意识,在“迷你动物园”的落脚点又在何处?
如果把“责任”二字带来的成本加上去,“迷你动物园”这种商业模式还真的能够成立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