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乡建,拓宽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与形式

南方文化产业智库
+订阅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探索,希望通过文化元素的加入,为乡村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双重赋能。但是,“谁来建”“怎么建”等问题未有明确的答案。

文化艺术与乡村相遇,在我国多地已擦出火花。北京宋庄吸引了一批艺术家,从最初的画家村打造成宋庄艺术创意小镇;景德镇陶溪川,从陶艺创作集中地,打造成陶瓷文化产业园。回溯到这些艺术形式,均发源自城郊乡村,艺术家们以前瞻的眼光,在创作中融入乡土元素,进行加工与表达。乡村的增添了艺术氛围,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则衍生出艺术产业。

而今,同是改善乡村文化面貌,音乐乡建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这是由于乡村常常也是音乐创作的来源,又能成为音乐表演的场景。而且,音乐的受众广泛,爱好者涵盖了不同国别、年龄段、地域。音乐元素与乡村场景结合,能激活乡村的文化活力,并能产生社会效益。

一、乡村与音乐的渊源

音乐乡建于乡村而言是新事物,二者的适配程度源于音乐的生产,传播,离不开乡村。乡村的生产、生活、劳动构成了乡村音乐创作素材。音乐的传播贯穿于乡村的种种仪式,包括婚礼、葬礼、庙会、节庆等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音乐不断演化,也影响着世界文明。

据资料显示,现在所说乡村音乐,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在美国东南部和阿巴拉契亚地区,民间音乐人用音乐表达情感。当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唱诵爱情之外,还包含了生活的苦闷情绪等。乡村音乐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乐,其特点包括曲式结构简单、原生感强、雕琢感弱的、即兴创作居多、朗朗上口、叙事感强。

在中国,因地域广阔,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差异大,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也相差甚远,因此,中国“乡村音乐”区域特点明显。以中国民歌举例,西北多山、地理辽阔,西北的民歌高亢、悠长,嘹亮,符合当地人们豪迈爽朗的性格;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民众的讲话特点温婉,因此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其旋律以婉转、细腻、抒情为主。

地域特征让乡村音乐融入了各地的民俗风情。而世界民族之多,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形态,乡村的特色结合当地民族传统,足以让乡村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精神和文化特征。在创作层面,乡村歌曲的立意、情境、乐器、韵律并非流水线工程的产物,而是融入了创作者乡村情景的想象,是乡村生活的文艺写照。

各地的音乐因生产环境不同,会潜藏着民族品格和文化的个性。音乐作品即使是由个人创作,但其中总有会有集体意识的共通表达。正如俄罗斯音乐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言:“没有民族性的音乐并不存在。”

二、“音乐乡建”新玩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等具体要求。乡村振兴不仅是对乡村传统产业、资源的挖掘和升级,还涉及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发掘村落特色,激活乡村内在发展动力。

浙江省泰顺县东溪乡是《采茶舞曲》的发源地。2005年,《采茶舞曲》被确定为泰顺县歌,2016年,《采茶舞曲》在杭州G20晚会上演绎。近年来,东溪乡依托茶园风光,结合茶文化和音乐特色,打造“茶歌小镇·音乐东溪”文旅IP。东溪乡通过重新装潢,把音乐元素融入乡村建筑,打造出音乐乡村。村中还设有《采茶舞曲》纪念馆、水上舞台、音乐主题广场、名家创作工作室、茶歌风情特色一条街、美丽河道景观工程、滨水景观平台等公共艺术空间,有效地融合了村中的音乐文化与茶文化。

《采茶舞曲》在杭州G20晚会演绎

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曾因为煤炭开采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2016年,修武县委县政府首创“县域美学”的发展道路,曾邀请学者左靖前来进行美学实践,用文化艺术复兴乡村。

在大南坡,怀梆戏曾是当地一项著名的戏剧,其起源于明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上世纪,大南坡以演出怀邦戏而闻名。当时每逢有演出,村中戏台前总是聚满从附近村庄赶来的民众。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大南坡怀梆戏艺术团经营乏力,被迫解散,迄今已近40年。

在艺术家们的介入后,大南坡成立了新的艺术团。左靖找来音乐界的朋友帮忙,音乐企业摩登天空决定帮助村民出一套怀邦戏的CD,并在南坡秋兴音乐会上发布。

怀邦戏唱片在南坡秋兴音乐会上首发

2021年10月,借着《中国这么美》的节目拍摄契机,国内原创乐队五条人参与了大南坡的“音乐乡建”活动,在南坡秋兴音乐会进行演奏。音乐会中,五条人乐队、音乐创作人小河和大南村坡的孩子们共同参加了演唱会,为乡村音乐会增添了原创的趣味。

可见,音乐乡建的概念框定了许多可能的实践。这些实践是与乡村当地的文化基础关联,通过创意性的表达,把传统音乐复兴、音乐教育等议题与活动导入乡村。

三、效果从提升村民的主体意识到产业赋能

音乐乡建不仅是艺术家们的一次美学实践,还是重新找回乡村价值的过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人们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留在乡村的往往是老人、留守儿童,或返乡创业者。人员流失,加上现代文明对乡村造成的文化冲击,导致部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土情结的感情淡漠。可以说,当代乡土联结的维系、延续或重塑面对着无人在意、走形式、缺乏核心内涵和精神动力的困境。在这个意义上看来,音乐乡建不仅是一个以艺术包装的实践项目,其通过创意化的表达,承担起维系、重建乡村文脉的功能。这能通过调动当地村民参与积极性,增加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

同时,音乐乡建还会吸引周边前来的市民前来休闲、研学,甚至回归乡村生活。在这个意义上,音乐乡建并非一群艺术家索离群居,孤芳自赏的艺术行径,而是通过艺术提出问题,引导人们思考。因此,音乐乡建还应该适当地引入大众视野,扩大其在周边城市的影响力。

这对乡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探索艺术的多元价值的同时,需要以人为出发点,挖掘其中的情感意蕴,让当地人对当地艺术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通常,乡村中产生的音乐意涵往往来源于乡村的特征,艺术家通过彰显音乐的本土性,让精神和现实创造产生勾连,并由此来引发人们共鸣。

2021年,网易云音乐联合中国新乡村音乐发展中心打造了“子弹创造营——中国新乡村音乐排行榜创作季”。项目邀请了全国20名原创音乐人走进宁波江北区的慈城古镇、南联村、韩岭村等地。通过七天的活动进行音乐采风、音乐交流和音乐创作。原创音乐人们在乡村同吃同住,感受乡村的环境,让创作的作品情感朴实且表达动人。同时,本地的创作体现出中国乡村的新面貌,吸引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产生相似的感悟,引发遐思,从而产生情感勾连和互通之感。活动结束后,在项目中创作出的音乐被发布在网易云音乐的“中国新乡村音乐排行榜”,供大众欣赏。

据悉,该活动属于中国新乡村音乐发展计划,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指导,中共浙江省宣传部和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共同发起。截至2022年7月,该计划已举办“中国新乡村音乐四季创作营”“中国歌词大会”“鲜氧音乐节”等品牌活动,提升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不仅如此,音乐与还可以和乡村产业相结合,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而政策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指出,“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对接帮扶。”“鼓励发展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的复合型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音乐节,音乐会、音乐园区(基地)等特色项目,打造主题特色文化乡村。”政策鼓励音乐人走向乡村,以音乐演出、音乐活动等形式活化乡村,并帮助乡村培育出音乐业态。

开展乡村音乐艺术节是许多乡村激活文化氛围,打造文旅经济的首选。这是由于这种形式操作性强,且容易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二塘乡已举办过三届乡村音乐文化艺术节。该活动用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音乐表演讲述西北故事,让观众大饱眼福。音乐文化艺术节在乡村的土地上举办,把田野变成表演的现场,最大程度地渲染了浓郁的音乐氛围。参与者能尽情投入其中,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且每年都吸引力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来体会西北乡村文化。而活动带来的文旅收益,于当地也有裨益。

合肥市长丰县马郢社区举办“音乐点亮生活”乡村音乐会。该音乐会邀请了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大学生前来演出。音乐会还结合篝火晚会、户外露营、露天电影、烧烤聚会等活动形式同步进行,为乡村的夏夜营造出趣味。

马郢社区的乡村音乐会

马郢社区为音乐节的打造提供了思考。乡村可以借助开办音乐会的契机,开设各种独具特色的体验活动,展示当地的特产和风味。把活动做得系统化的乡村,可以趁机把当地的风土人情打造成地方名片,并不断延长产业链,把乡村更大程度地推广出去。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交汇,也证明音乐的包容和多元性,可以与文化、旅游等其他产业相结合。

构建音乐乡建的运营生态

以音乐的形式导入乡村文化振兴,是激活乡村价值的需要,也是建设当地的人文氛围的需要。

在中国,音乐乡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音乐家、社会学家们对其探讨逐渐多样化。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张丰艳教授认为,音乐乡建若与研学结合,将能把音乐教育导入乡村。一方面,这将为乡村的学生带来音乐美学的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研学活动,学生们可以去乡村进行音乐采风,与民歌、乐器、剧种的创作进行结合。学生们可以一边体验乡村生活,一边学习音乐创作。这要求音乐研学的课程设计变得考究,研学项目组织者需要根据乡村的环境,就地取材进行情景设计,并有机导入音乐创作和表演等元素。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走进乡村,帮助乡村的文化以多元形式被传承、改编和发展。乡村里有故事题材、风景甚至传统音乐,都能为音乐乡建提供丰富的素材。音乐项目导入乡村,不仅能活化当地人文气质,还能激活乡村魅力,有益于乡村的文化氛围建设。不过,对于现阶段的音乐乡建而言,从产品内容上谈,音乐乡建还是一些地方的尝试的艺术性项目,尚️未形成较完备的创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涉及音乐乡建的多方平台,还没有形成合力以提供支持。

那么,音乐乡建涉及哪些角色?

音乐人发挥才华,承担音乐乡建的内容建设,他们以乡村题材进行即兴创作,在乡村中进行表演,和村民进行传统音乐的共同创作,在乡村学校举办音乐兴趣班。这其实是音乐“再生产”的过程,山川、河塘、田野、草木等构成的乡村环境,衍生出的音乐元素。甚至,在活动过程中就地取材,把村中戏台变成音乐舞台,废弃的粮仓改建成简易版的live house,都能为村民带来文化体验。同时,作为区域性的音乐活动,若结合国内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音乐团队,加上自带流量的音乐人,将能吸引到一定数量的粉丝和游客前来参与,打造乡村的音乐盛会。

此外,乡村管理部门对乡建团队的态度和支持力度,往往也关系到音乐乡建能否落地。乡建项目需要运营资金,场地与物资协调等,是音乐活动能否落地的保障。村中乡贤可以充当介绍人的角色,向乡建团队讲解村中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向村民科普音乐乡建是怎样的存在,鼓励村民参与。音乐人与村民可以进行互动,包括且不限于观赏表演,邀请村中的音乐爱好者进行共同创作。创作人员使用多种乐器进行即兴组合,能衍生出新的趣味。

如何才能推动这项事务在乡村实现深耕?困扰乡村发展音乐乡建设一类的艺术,往往来源于资金的问题。通常来说,音乐乡建的资金来源一是乡村的基础建设投资,二是来源于社会各界的公益基金和课题项目。而资金来源不稳定,也就意味着音乐乡建通常只让一部分乡村能够受惠,而难以达到普惠的效果。

未来,依托乡村的资源优势,适当导入音乐乡建项目,需要多频次、多类型的音乐活动来建立氛围,逐步打造起乡村独有的音乐风格,活化乡村的文化资源。而且,有条件的乡村需要以音乐乡建为基础,找到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定位,将有机会培育出乡村音乐产业的链条。

【参考资料】

1、张羽. 《村落文化中“礼俗”与“音乐”的渊源与关系》. 北方音乐,2019(5).

2、曾娜妮. 《湖南礼俗仪式音乐研究》. 艺海,2015(4). 

3、项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 中国音乐,2007(2).

【撰文】研究员 莫止霞 实习生 王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