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当老师⑱|师者仁心:托起一方希望,点燃孩子梦想

教育莞家
+订阅

编者按:

8月10日中午,东莞教育系统“同上一节师德课——我为什么当老师”主题月学习活动第7期播出。本期主题“寻找身边的张桂梅,做心怀大爱的好老师”,我们把视线聚焦在5位参与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的支教教师身上,他们中有奉献雪域高原,把东莞教育援藏做出品牌的;有心系祖国南疆,夫妻接力将专业与技能倾囊相授,打造莞疆两地共建佳话的;还有从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将东莞教育人的仁心播撒在云贵高原。(点击此处回顾直播)

背负情怀出发,前方注定不都是风景,更有山一样的责任。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东莞共派出近千人次教师,分别到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四川、广东韶关、揭阳等地共计30多个县(区、市)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支教,足迹遍布200多所学校。

南方+特别对老师故事进行二次梳理逐一展现,通过5位教师的故事与心声,一起来看东莞教育人在异地他乡勇于作为、善于作为的风范与担当。

10:49

我为什么当老师⑱|师者仁心:托起一方希望,点燃孩子梦想

整合资源成立助学基金,用信息化教学让山里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心育”之花温暖铜仁大地,以爱动其心,以智导其行。在异地他乡,一批又一批的东莞支教教师甘把他乡作故乡,以仁爱、学识和专业技能,为孩子构建系统、丰富、实用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体系。

他们甘作引路人,把梦想与希望传递给孩子,鼓励他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星空。心怀学生而远行,在他们身上心怀大爱就是:托起一方希望,点燃孩子梦想的师者仁心。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初级中学,来自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教师蔡正胜发现这里的孩子记单词能力比较差,于是他结合以前大量的积累与实践,指导他们用多思维的方法去记。他把这个方法讲给学生听,很多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为此他编写了一本《英语单词巧记手册》,无偿捐给学校,帮助更多山区孩子学英语。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蔡正胜经常是弹着吉他唱着英文歌,把知识点都贯穿在一个个游戏里,运用好即时评价和小组合作,再加上规范的奖励制度,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们朝着积极好学、勤奋向上的方向发展。

东莞市桥头中学教师诸葛斌,27年前怀揣着梦想走出了大山。27年后,作为“武陵山区的儿子”,他来到同属武陵山区的贵州玉屏支教,他希望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山里娃”,了解外面的世界、走出大山。

于是,他从习惯养成教育入手,教会孩子们“优雅地生活”,教会孩子们“优雅地阅读”。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借鉴东莞“莞式慕课”中“翻转课堂”形式,结合导学案方式,给孩子们留充裕的时间预学,让会学的孩子教不会学的孩子,互相做小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习兴趣。

来到贵州思南县田秋小学之后,塘厦镇教育战线党委委员刘继明对学校的校情、学情和教情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了解到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还有十几名孤儿。为此,他一方面向学校提议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带领老师们组建“大美田秋•幸福心理”教研团队,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用行动去感染孩子们、影响他们。为19名孤儿开设团体辅导课,带他们滚铁环、跳竹竿舞、打羽毛球,鼓励他们接纳现实、刻苦学习,用奋斗与努力去改变命运;通过排练《我的家乡梵净山》,启发合唱团的孩子自豪地介绍美丽的家乡,在歌声中找到自信和阳光。

有了在田秋小学成功的实践,思南县教育局聘请刘继明做了心理教研员,他则主动要求送教下乡,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影响更多山里的孩子和老师。

支教一校,一校蜕变;支教一方,一方变样。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多年,张桂梅曾目睹许多女孩因家庭贫困或性别歧视辍学,萌生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13年来,她全力推动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并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向广阔的人生。

在参与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中,广大东莞教师厚植家国情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践行使命初心,以倾我所能助人发展的匠心,以牺牲小我托起别人希望的仁心,成为新时代教师担当使命的师者典范,也成为了托起中国梦的筑基力。

【策划】王慧

【记者】黄婷 于羽佳

【视频】黎晗 孙俊杰

【设计】袁永平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