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方网站发布的《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连日来受到各地高度关注,《指引》明确指出肇庆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纳入广州都市圈,其范围与去年12月发布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基本保持一致。
广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图源 广东发布
在《规划》中,“广州都市圈范围包括广州、佛山全域,肇庆端州区、鼎湖区 (含新区) 、高要区、高新区、四会市,清远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因此,肇庆高新区实际已“入圈”,且在《指引》的“产业领域协调指引”中被两次点名提到,是广州都市圈产业领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成员。
肇庆高新区。
产业联动协调发展更为紧密
细读《指引》发现,广州都市圈四个城市构建的“一核六极、十字主轴、网络辐辏”空间格局中,涉及肇庆的包括:构建以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 (佛北战新产业园)、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为引领的佛肇联动组团,推动佛肇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合作;建设珠江西岸临空经济区,依托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由佛山、肇庆联动建设,向西辐射粤西、大西南地区。
肇庆高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推动佛肇联动组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与三水隔北江相望的肇庆高新区不仅有“近水楼台”之地理优势,产业优势也十分明显。资料显示,佛北战新产业园的9个核心区有4个在三水区,包括了佛高区大同湖科技产业园、大塘新材料产业园、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白坭聚龙湾智能装备产业园。肇庆高新区则正着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成功引入了宁德时代、小鹏汽车,同时做优做强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家居建材等特色产业,引进了大华农、达利园、现代筑美等一批链主企业、龙头项目。组团后,双方产业上的互补、联动作用明显,可促使园区实现飞跃发展。
宁德时代肇庆项目。王振宇 摄
实际上,肇庆高新区与佛山三水区的合作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年6月15日,两地举行对接交流会并签订《佛山市三水区与肇庆高新区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将在建立工作对接机制、加强交通协同建设、谋划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管理协同提升四大方面深化交流对接。
接下来,双方将持续加强肇庆高新区与佛北战新产业园三水片区的产业协作:打造区域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互补和错位发展;推动两地跨界道路规划、建设,加密公交、城巴等运行班次,促进两地互联互通;加强政务服务合作交流,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涉及的高频事项,加快实现“跨城通办”;加强环保、水利、水资源保护利用、飞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相互支持,推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小鹏汽车生产车间。王振宇 摄
《指引》显示,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将与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协同建设,肇庆高新区、金利高新区将和佛山高新区(南海园、三水园)联动发展。这意味着,肇庆高新区与佛山的产业合作范围将更为广泛,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肇庆宏旺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博士工作站研发室主任王洪君认为:广州都市圈的建立极大加快了广佛肇区位一体化的建设,对于肇庆高新区来说是很大的机遇,借助广州都市圈的影响,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同时也能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
肇庆高新区可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坚持走好“专精特新”路线,发展特色产业,协调与广佛的产业结构,抓住机遇不断优化升级自身产线,与广佛结合形成自身特色产业链。
肇庆宏旺金属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王振宇 摄
创新驱动发展更有力量
广州都市圈将推动跨市创新协同,共建共享区域性重大战略创新平台。其中,以佛山高新区、肇庆高新区作为重要载体,打造成面向广州科技创新人才的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侯浩波认为:这对肇庆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而言,是极为重大的机遇,“中试是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的关键一步,打造这样的基地,不止高新区,整个肇庆的科技创新力量都会得到大幅提升,绿色、健康的高质量发展也更有保障。”
将建于肇庆高新区的省级再生资源技术创新中心整体规划图。
侯浩波介绍,研究院正着手建设的广东省再生资源技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肇庆分中心),就是区域性重大战略创新平台,也包括了固体废物绿色高效利用技术的中试平台。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肇庆高新区已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也是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高新区、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园区,发展潜力无限。“入圈”后,必将在推动跨市创新协同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肇庆高新区。王振宇 摄
侯浩波期盼,肇庆特别是肇庆高新区能够“借力发力”,牢牢抓住“入圈”机遇,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引进高端服务业,吸引更多的创新平台进驻,提升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深度联动广佛,进一步畅通交通,完善园区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品质,成为真正的“都市”。
记者 赖小琴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编辑 詹咏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