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余参谋到“海陆两栖”营长
训练了一天,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营长陈松回到住所,来不及脱下迷彩服,就拿起手机,和视频电话里的女儿打招呼,眼神温柔。和在“战场”上透着一股“野性”的陈松,形成“反差萌”。
军旅18年,陈松先后被陆军表彰为“优秀指挥军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
“他是位懂联合、精装备、善指挥的合成营长。”第73集团军某旅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陈松着眼“陆海并重”“装备迭代”的营队实际,创新战术战法,推动了营队备战转型和能力升级。
“对大部分人来说,军人最苦的地方,就是很少有机会跟家人团聚。”陈松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家属在生完小孩后,身体虚弱伴有轻微的产后抑郁症,都是靠自己克服恢复。“我只能经常打电话口头上安慰鼓励,其它无能为力。”
但从1998年洪水中“亲眼看见子弟兵用身体抵挡决口”开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军旅梦,并且一次又一次因此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部队转型,“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历经多次转岗,我遇到过很多困难,尤其是担任合成营长,感到压力巨大。”想起“转型”那阵,陈松仍记忆犹新。
2017年初,新一轮军队改革向“脖子以下”推进。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进一步优化,并列装全新主战装备。
由于新调整组建的旅队干部暂时超编,陈松成了旅机关作训科一名编余的参谋,在外人看来“前途茫茫”。
“改革期间,转业名额多,家人也希望我趁这机会,多陪伴她们,多照顾家庭。”陈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家里人甚至帮陈松找好转业的“后路”。
陈松不是没有想过。趁着改革“激流勇退”,加上自己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转业到地方,安排个好工作不成问题。
那几天,陈松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挣扎过后,他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带着对家人的歉意,整装重新出发。
“所谓转型,其实是内外合一。”陈松认为,内转的是理念、思维,外转的是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但面对全营装步、坦克、通信、侦察、工兵等十余个兵种、数十种武器装备、近百个不同专业岗位,陈松一时无从下手。
“那时酷暑天,战车内温度常常达到四五十度,陈松一进去就是几小时。”突击车2连火控技师万罗程记得,陈松每天都会钻进拥挤的战车里,研究战车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技巧。
陈松经常到基层调研训练、制定计划、协调解决困难。虽是编余身份,但因为工作出色,同年底,陈松被任命为改革调整后的合成一营营长,真实地触摸到了陆军转型的“脉动”。
仅用了一年多,陈松就熟练掌握了18个专业和12种武器装备运用。
在陈松的提议下,营里开办“合成讲堂”,让不同专业骨干讲本专业特点优势,又讲“盲区”“短板”。 (谢文剑/图)
但合成营,“合”不是一蹴而就,“成”也非一日之功。
第一次指挥全营演习,陈松“失败了”。
在这过程中,陈松指挥先遣力量,实施岸滩扫残破障,可由于战场侦察不细致、步坦炮工协同不到位、海上火力支援掩护不及时,先遣行动全部失利。旅首长狠狠批评,一营是“基础弱、假合成”。
这次失败,让他痛定思痛。“只有把合成作战思维理念融入到战训活动中,才能攥指成拳,实现部队由表及里的深层次转型。”陈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他的提议下,营里开办“合成讲堂”,让不同专业骨干讲本专业特点优势,又讲“盲区”“短板”。同时,制定步、坦、炮、工、侦等兵种协同训练计划,规范合成营属力量协同行动模型,推进要素集成、单元合成、体系融合,助推两栖合成营转型升级。
对装备越来越熟练,也让陈松的底气越来越足。
2021年盛夏,一场“红蓝”对抗演练,在某海域打响。
合成一营的战车,迅速登上岸滩,区分三个方向展开猛烈进攻。面对密集的障碍,突击车车长张万里请求火力支援,营指挥车迅速调集配属的直升机,利用航弹开辟通路。
陈松清楚地记得,越过障碍后,步战车和突击车密切协同,一方实施火力压制,一方迅速抢夺阵地。攻入纵深后,前沿车组遇到了大量的“敌”工事,立刻呼叫炮火打击,几分钟后,炮兵群的炮弹便倾泻而下,一营顺势成功夺占 要地。
“现代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目前,新装备的训练项目虽能达到规定要求,但陈松内心还有“不满”。
“穿新鞋不能走老路。”陈松认为,从完成使命任务角度来说,还要更深入地研究和运用装备,才能够完成下一步任务。
练兵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在一次自主对抗演练中,陈松和“敌方”已僵持了一天。
考虑到对面各营独立布防、防守较弱,陈松决定领一个排的兵力,趁着夜色转守为攻。他们避开“敌”重兵火力点,穿插合围各个营指和重要目标。
战斗从夜晚打到清晨,最终,陈松以损失3个班组为代价,“啃”下了“敌”一个营的兵力。
从“步兵”转型“两栖”,在旁人看来,陈松已经成功,可他的“野心”并未满足。
一次偶然,陈松得知旅正在规划建设模拟训练中心。为了拓宽科技练兵视野,他主动请缨,参与筹备旅模拟训练中心建设。
“当时为确保模拟中心建设高标准,我把十余本专业书籍都‘啃完’了。”陈松跑遍了周边所有友邻部队,充分调研论证基础后,他提出了“以‘科技+’‘网络+’推动训练保障升级换代”的设计方案。
“现有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训练形势需求。”陈松说,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就要抓科技练兵,带动军事训练转型升级。
陈松在探索实践“无人子母机”“察打一体无人机”“蜂群”等无人平台实战运用后,申报了6项相关专利。 (曾冰阳/图)
此外,陈松还力荐机关积极引入VR、AR、兵棋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仿真训练体系,建立智能报靶、网络对抗系统等“数字练兵场”,实现模拟训练数据精准记录、分析并生成具体改进建议,规范“模拟苦练、实装精练”方法路子,旅队装甲乘员培养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让官兵们尝到科技练兵的“甜头”。
在未来战场上,这些新型无人设备,将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一环。
某个盛夏,一场两栖合成营实战化演练,在某海域拉开战幕。
面对密集而来的特情,陈松分析态势后,在多层次火力支援下,两栖装甲突击群对“敌”目标实施摧毁,迅速前出扫残破障,成功控制滩头要地。
“战争之法,讲求另辟蹊径、克敌制胜。”陈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只有不断升级战法打法,才能在战场上赢得主动权。
在演习中,陈松打破以往的“预案”套路,采取新型编组模式,实时共享重要目标信息,联合多火力精准破障,快速贯通水际岸滩通路,将“敌人”打得措手不及。
“现在要克服无人平台任务荷载、飞行控制等难题。”陈松说,在探索实践“无人子母机”“察打一体无人机”“蜂群”等无人平台实战运用后,他申报相关专利6项,让克敌制胜有了更多“新招”。
“科技练兵,提升了合成营无人侦察、无人破障的实战能力。”等待陈松的,是更多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在转型发展、强军胜战的道路上,停歇不得。
“我亲眼看见子弟兵用身体抵挡决口”
“有时我会看着手机朋友圈里,别人晒丰厚收入,或者是舒适生活而心生羡慕。”陈松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自己也曾因风吹日晒、孤独戍守而有过失落。
不过,一旦回到工作岗位上,陈松说,他就会想起儿时听到革命故事时的热血翻涌,想起自己如何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农村娃,成为铁骨铮铮的军人,想起和营里官兵一起翻山越海,征战沙场的豪迈日子。
“这些才是我内心最真实的追求,已经心满意足。”陈松说。
有这样的想法,和陈松的成长轨迹息息相关。
2019年5月,时隔许久重新踏上回家旅途的陈松,心情比往日激动了几分。远处的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渐渐清晰。夹道相迎的人群里,多了不少叫不出名字的脸。
江西省黎川县,全国34个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曾见证了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的成立与红七军团的组建。揭开第五次反围剿序幕的团村战役、洵口战役,也在这里打响。“老家是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对我产生了不少影响。”陈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耳濡目染中,身边人都觉得他的性格适合从军。
2004年,18岁的“学霸”陈松,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上素有“军中清华”美誉的国防科技大学。最终,以全校第3、高出重点线70多分的成绩,考入军校,并于当年9月正式入伍,开启军旅生活。
身边的同学有些不解,毕竟在当时,很多名校都向陈松抛出了“橄榄枝”。
但他的高中班主任刘海潮并不意外,这个“父亲是泥瓦匠、母亲在家务农”的“农村娃”,常常在参观红色旧址、清明祭扫英烈等集体活动后,不止一次在日记里写下:我愿跟随先辈的脚步,用个人的负重前行,换来万家的团圆和美。
其实,陈松在12岁时,就萌生了从军的愿望。
那是1998年夏,长江流域暴雨频袭,洪峰迭起,特大洪水冲破九江城防堤。一夜间,黎川大水漫城,一片泽国。“当时我亲眼看见人民子弟兵用身体抵挡决口、奋勇抗洪。那时候,我就有了保家卫国的信念。”
到了2008年,站在毕业分配的十字路口,陈松又一次作出了与大多数同伴不一样的选择,申请分配到基层一线任职。
在别人看来,那里“条件差”“训练苦”“发展受限”。可一颗种子,早已在他内心深处种下:
“我常常会从目前的国际局势进行反思。”陈松认为,这样可以横纵向对比,现有中国装备应用上的缺陷,以及训练盲点……陈松说,时至今日,他的强军梦,依旧未改变。
营长的“下一站”
在对陈松的诸多评价里,“拼命三郎”这个词被用得最多。
作为两栖合成营,始终向海而行、研战谋战,需要搏击风浪,苦练海上技能。
“未来战场就在海上。”陈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只有让官兵敬畏大海、感知大海、挑战大海,才能锻造不惧海浪、向海逆行的“两栖尖兵”。
2021年6月,合成一营组织新装备海上全浮装(卸)载训练。
但当时海况风浪大,部分新训驾驶员心里“打鼓”,甚至有连长向陈松提议,遴选部分驾驶技术、素质过硬的老驾驶员,完成海上训练任务“比较稳妥”。
“打仗不会专门挑风平浪静的时机。”陈松打起了“算盘”,现在的海况正是实战练兵的好时候。“平时我们练兵狠一点,战时就会多一份胜算。”
下一站,陈松还想继续往懂技术、懂装备、会指挥、能联合的方向深造。 (曾冰阳/图)
在观察海风海浪后,陈松带人逐车检查车辆技术状况,并叮嘱注意事项和动作要领。最终,在复杂海况下,新驾驶员顺利完成上下登陆舰(艇)模拟演练。
不过,训练险情不断,出现不少“小插曲”,如上下登陆舰(艇)速度慢、效率低。“这样在战时就容易遭敌远程陆军打击。”陈松说。
此后,陈松仔细观看训练录像,分析陆军泛水速度、浪高等数据,反复实践摸索后,他通过在舰艇两侧安装辅助定位器,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益,创下了单日取得205个车组上下登陆舰(艇)的好成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某日,上级首长现地检查合成一营海上练兵情况,临时指定突击车连队形编波训练。果然,陈松在短时间内完成编组协同,顺利组织两栖装甲车辆泛水编波。
“作为单位的第一个营队,一定要想办法把营里的人带到最好。”陈松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每次勇争第一,也是要培养敢于突破自己的骨干和指挥员。“这也是作为军人血性培养的重要方面。”
5年来,陈松引领部队海上练兵,每年近8个月带领官兵与高温斗争、与风浪为伍、与酷暑相伴,探索跨海突击的训法打法。
在该旅合成一营教导员王达滨看来,陈松是个“实际人”。
2022年,首次海上装卸载训练伊始,车辆几次碰撞登陆艇,造成熄火。陈松结合训练,对车辆加装防撞器材,提出了二十多条建议。
下一站,陈松还想继续往懂技术、懂装备、会指挥、能联合的方向深造。
“无论理念意识还是实践操作,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陈松看来,既要让官兵适应组训方法、快速形成作战能力,也要根据未来战场的态势,改变“套路”,克敌制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