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8天紧张、激烈的比赛,广东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下称“省中运会”)8月7日晚在韶关市顺利闭幕。东莞代表团在本届赛事上满载而归,以33枚金牌、33枚银牌、1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列金牌榜第二名,获团体总分一等奖,同时还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东莞市教育局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本届中运会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体育局联合主办,韶关市人民政府承办,是我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中学生体育盛会,也是对全省各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
近年来,东莞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大力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提升、阳光体育、质量监测、体育强师、设施达标”五大工程,奋力打造学校品质体育。此次东莞健儿在省中运会赛场上披荆斩棘,实现历史突破,彰显了在当前“双减”背景下,东莞将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培养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品质体育建设助力东莞迈向“学有优教”。
强项愈强,弱项不弱
在2018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东莞中学生代表团作为东莞学校体育组参与比赛,共获得72枚奖牌,包括金牌30枚、银牌30枚、铜牌12枚,奖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广州。今年,学校体育组这一组别从省运会独立出来,继续作为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举办。
东莞高度重视本项赛事,第一时间筹备组建东莞市中学生体育代表团,从40多所公民办学校抽调四百余人进行选拔和训练,早在去年七月就开始认真备战,历经为期一年共三个阶段的艰苦备训。本届赛事东莞共派出由410人组成的代表团,包括运动员313人、领队20人、教练员59人、队医6人、代表团团部12人,参加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套路、健美操、啦啦操、跳绳、定向运动、羽毛球等12大项共252个小项的角逐,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均创历届比赛新高。
最终,乒乓球队获得团体总分第1;男子篮球队获亚军;游泳队获团体总分乙组第2名、甲组第3名;健美操和啦啦操队均获团体总分第3;男子足球队获第4名;刚刚起步的定向越野和跳绳等项目取得奖牌的历史性突破;在田径、羽毛球、武术等项目上东莞代表队也一如既往保持了自己的优势。
此外,东莞代表团还获得“优秀组织单位”“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以及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团体一等奖,同时东莞选手共打破5项省中学生运动会赛事纪录,实现了运动竞赛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学校体育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东莞市第一中学作为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本届省中运会多名学生运动员代表东莞出战。其中在游泳项目五人出战,共夺得金牌五枚,银牌六枚,铜牌两枚,以及一个第四名,并四次打破赛事纪录,成绩相当亮眼。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合力推动下,“游泳进校园”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东莞一中作为东莞市推进游泳项目发展布点学校,2019年与东莞市游泳管理中心合作共建,成立了东莞一中游泳队并积极招收游泳特长生,走上了专业化快速发展之路,成为该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靓丽品牌之一。
在乒乓球项目中,东莞代表队在五个单项比赛中获得三金一银一铜,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参赛的十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有九名学生来自东莞市粤华学校。据了解,乒乓球是该校的三大特色项目之一,由国家乒乓球高级教练坐镇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广东省运动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冠军、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冠军。
以学校为阵地,体育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正在加速。据了解,东莞制定了《东莞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评估标准和评分细则》,指导学校结合本地传统特色,创建篮球、舞狮、武术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足球、篮球及排球等特色学校,推动学校“一校一(多)品”建设。近年来共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98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2所。
此外,去年印发了《东莞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2021年自主招生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普通高中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东莞市普通高中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评选工作,设定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武术、跳绳、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定向越野等12项高水平运动项目,共评审出东莞市普通高中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25所,高水平运动队45个。
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是近年来的教育热点话题。去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
对此,东莞持续打造“国家课程(领导)+地方课程(传承)+校本课程(特色)”的品质体育课程体系。印发《东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学校因地制宜构建校本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将课外锻炼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将课外锻炼内容与课堂教学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聚焦“教会、学会”,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分阶段先后实施“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和“品质课堂”等三大课堂改进行动,制定印发系列配套指导方案,提升课堂质量。
与此同时,通过构建“普及性+选拔性”并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丰富体育活动,打造品质体育赛事,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一方面,东莞推动学校建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联动机制,从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五个维度,健全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另一方面,逐步完善市、镇、校三级校园体育竞赛制度,完善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办赛的工作机制,合理规划市级学生体育竞赛项目,每年联合举办全市中小学生(青少年)篮球、足球、田径等20多项赛事。
据统计,2021年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全市中小学(青少年)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篮球、小学生运动技能展示、游泳、健美操、啦啦操、定向运动、田径、排球等系列赛事共36项,参加市级体育赛事的青少年学生超过14600人次。
与此同时,推动学校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单项体育比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形成“人人齐参与、周周有比赛”的校园体育与健康活动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统筹】王慧
【记者】林群贤
【制图】袁永平
【图片来源】东莞慧教育、东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