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7日)立秋至,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逐渐向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刘继洪表示,尽管南方处于依然火热夏季,但此时养生应以“收”为主,以“和”为贵;少辛增酸,滋阴润燥。
润燥生津正当时
所谓“秋后一伏”,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此时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虽然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但养生却要开始倾斜,从消暑转向润燥。刘继洪也给大家提供了3个小贴士:
1、入秋后应养护皮肤
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皮肤干燥的人在秋季洗澡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不要过高,可以在洗澡后涂抹一些身体乳,防止皮肤皲裂。
2、饮食以养肺防燥为主
在饮食调养上,要注意以养肺防燥为主。初秋进补宜清补,饮食不宜过于滋腻。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白色入肺经,可多食莲藕、百合、白萝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马蹄等滋补柔润的“白色蔬果”,起到清热生津、滋阴润肺的作用,让人从内到外都润起来。
石斛、枸杞、菊花、决明子等中药有滋阴养肝、清肝明目的功效,如果出现眼睛干涩,也可以选择这些药材泡茶喝。
3、保持心情舒畅
秋季精神养生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即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精神调养应做到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秋天草枯叶落,难免让人产生淡淡的忧愁。因此,秋季多是抑郁发作的季节,我们不要被自然界的萧条所传染,应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肺气清肃,顺应秋季收敛的自然特性。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或静心练气,收敛心神;或多晒太阳,转移低落情绪。
下面,刘继洪从食疗、中医疗法等方面为大家推介秋天养生小妙招,赶紧收藏起来吧!
食疗推荐
外治法推荐
1、艾灸培元
秋季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培补元气是关键。而培补元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艾灸关元穴。
我国古代就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这一说法。关元,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
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取穴方法为人体肚脐中间下三寸(四指并拢,从脐中起,以中指横纹为标准,横向的距离),腹部的正中线上。艾灸此穴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的作用,有治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等功效。
据悉,中医治未病护理门诊开展的脐灸也很适合秋季,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对肾阳亏虚、脾胃虚寒、寒湿凝滞、气滞血瘀症候的疾病尤为适宜。
2、背部刮痧
民间俗语有云:立秋刮刮痧,活到八十八。古代中医典籍里,痧证是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所引起的病症。
背部的脊柱为督脉,属阳脉,统领一身之阳气。也是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在十二经脉中,膀胱经包含的俞穴最多,特别是调节脏腑的俞穴。因此,通过刮痧刺激膀胱经,可调节各脏腑功能,起到解表驱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扶助正气、促进代谢、调和阴阳的作用。
尤其适用于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乳腺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湿疹、落枕、咽喉疼痛、耳鸣等外科、五官科病症,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高血压等经络不畅的病症。
我院治未病中心按照高水平重点专科标准建设,发挥中医药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依据中医体质辨识和多种健康状态评估结果,为服务对象制定保健调养方案,中医辨证施治与内调外治相结合,采用耳穴诊治、腹针、脐针、筋针、刺络放血、平衡火罐、隔玉灸等近50项中医适宜技术,面向广大健康、亚健康、易患疾病人群、慢性病患者及病后康复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服务,擅长对体质偏颇、睡眠障碍、肥胖超重、慢性疲劳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进行综合调治,提供上述多款养生汤膳方及养生茶饮,需要的市民朋友们可来我院治未病中心进行保健调理。
作者:陈唯唯、徐光镇、苏健斌
视频制作:张键怡
佛山市中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