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长高?春夏“养脾助长”不可错过

南方医plus
+订阅

南方农村报 江玲 制图

“快高长大”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许,但如果孩子长不高,该怎么办?在8月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举办的以“治未病助成长”为主题的暑期健康行公益科普义诊活动,多位儿科专家给家长们提供了专业指引,现场带动亲子家庭学习儿童助长操。当天,医院还进行了“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科普示范单位”挂牌仪式。

“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科普示范单位”揭牌。

“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科普示范单位”揭牌。

该院妇儿中心副主任、儿科新生儿科主任许华表示,儿童身高发育受遗传、营养、睡眠、心理、疾病等多因素影响。矮小症往往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综合干预。顺应“春生夏长”的自然规律,中医中药治疗能够补肝肾、调脾胃,改善体质,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出生开始关注身高增长

由于身高明显落后于同龄人,10岁男孩星仔(化名)由妈妈陪着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随诊已有一年。

星仔妈妈说,儿子就读四年级,比其他孩子要矮一截,几乎是班里个头最小的男孩子。他们夫妻俩身高都是中等偏下,担心孩子也吃了身高的亏,于是想趁着孩子青春期之前努力“追一下”。

经医生评估,星仔对比标准身高符合“矮小症”的诊断,遂予调整饮食,加强蛋白质摄入,外源性补充生长激素,配合中医治疗、运动等,治疗一年来,星仔长高了9.5厘米,现身高达到127厘米。

“对比标准身高(140.2厘米)还有差距,有条件还是想继续追赶。”星仔妈妈表示,孩子身高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圈的交流热点之一,“要拼学习,身高也不能落后。”

对此,许华主任认为,对于孩子身高问题,近年家长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总体关注还是不够。我国1-10岁儿童群体中有超过14%存在生长迟缓,家长应该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留意他的生长发育情况,不要等到发现比同龄孩子矮很多,甚至是骨骺已经闭合才开始重视。

许华主任面向家长开展《治未病,助成长》科普讲座。

许华主任面向家长开展《治未病,助成长》科普讲座。

在儿童发育过程中,0-1岁是第一个生长高峰,这一年至少要长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加不少于10厘米,2岁以后直至青春前期平均每年要长5-7厘米。家长每年都要给孩子测一测身高、体重,如果没长够就要特别关注,尤其是早产儿,从出生开始就要想办法追赶,达到生长发育的标准。

青春期是第二个生长高峰,也是人的一生最后一波生长机会。家长也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关注孩子发育情况,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睡眠和运动,这也决定了孩子能否达到最终的遗传身高。

把握生长时机吃好睡饱

许华主任指出,一个人的身高60%-70%和遗传相关,30%-40%由环境因素决定,包括营养、睡眠、运动、心理、疾病的影响。对于儿童矮小症,首先查找原因,寻求专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检测,如是遗传代谢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影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排除相关疾病影响的,应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干预,必要时可考虑生长激素注射治疗。

生活中有许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问题,容易被家长所忽视。例如最常见的营养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孩子没有足够的营养保障正常发育。另外,睡得太晚,睡眠不足。睡眠对促进儿童身高增长很重要,但现实往往是,学龄期儿童学业压力大,家长还“加码”布置课外作业,不少小学生晚上12点才睡觉。殊不知,午夜子时(晚上11点到1点)是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期,孩子长期晚睡,就错过了长高的宝贵时机。

生长激素还有一个分泌小高峰,是早晨的4-8点(中间值6点左右),建议家长不要太早叫醒孩子起来学习锻炼,让孩子睡好觉才能帮助长高。

许华主任表示,帮助矮小儿童长高,需要兼顾运动、饮食、心理睡眠综合干预,中医儿科的优势还在于有很多中医中药的方法,例如睡好子午觉、中药调脾胃、穴位敷贴、保健食疗、中医推拿、沐足等辅助方法。

该院儿科刘华主任医师了解儿童发育情况。

该院儿科刘华主任医师了解儿童发育情况。

中医内外施治“养脾助长”

结合时令特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团队总结了一套小儿“春日助长,夏日养脾”计划,通过外治、内服、中医膳食、起居指导,调整儿童脾胃功能,让孩子有食欲,吸收好,气血充足,快乐成长。

许华主任介绍,中医对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这也是中医文化普及的一个方面。中医认为,孩子的生长和五脏有密切关系。肾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是后天之本,脾化生气血津液,濡养四肢百骸;肝主疏泄,在儿童生长方面体现在助力脾胃吸收,帮助心理调节。

儿童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如“草物之方萌”。春天万物生长,也是孩子长高的季节。有数据表明,孩子一年中长得最快的时间是春季、夏初。因此,春天应特别注意保障孩子的营养、睡眠,配合小儿推拿等保健措施,如捏脊疗法、睡前搓脚底等,让孩子吃得香、睡得好,快高长大。

夏日养脾,是针对岭南地区天气炎热,且台风、雨水多,湿气重,脾胃受困运化不好容易影响孩子食欲、营养吸收和生长。日常调养的要点在于,第一,不要伤脾,炎夏孩子很多喜欢吃冷饮、冰冻的食物,不好好吃饭,损伤脾胃,家长要予以正确引导;第二,助脾运化,可通过药膳运脾化湿解暑。

许华主任向家长们推荐了一款时令荷叶粥,采用新鲜荷叶,一张荷叶剪取1/3,切条状装入隔渣袋,待粥煮开后加入荷叶、瘦肉,味道清新可口,一家大小都能吃。该药膳也可以加入山药、莲肉等,加强健脾化湿的功效。

对于有些家长给孩子积极“投喂”补充营养,包括一些人参、田七的滋补汤药,许华主任并不认可,“只有体质虚损的才需要温补。药性需要病性来承受,否则反而可能会伤害正气,尤其不主张盲目给孩子‘大补’。”

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采用一些药性平和的养脾食疗。如健脾祛湿汤:(1)薏米15g,白扁豆15g,陈皮2g,腊鸭胗1个,瘦肉或排骨50g,煲汤。(2)淮山15g,陈皮2g,瘦肉或排骨50g,煲汤。

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可选择消食开胃饮:麦芽20g,谷芽20g,山楂10g,陈皮2g,蜜枣半颗,煮水代茶饮。

据了解,中医“养脾助长”计划结合了穴位敷贴、耳穴压豆、小儿保健沐足散、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四缝消积等外治法,以及中药、健脾培元膏方、食疗药膳等内服和胃养脾助长,针对身材偏矮、体重偏轻、体质较差、出汗多、厌食、食积的小儿均有一定调理作用。

链接:

如何判断儿童身材矮小?

如果儿童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或者低于第三百分位(简单地说,就是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孩子中随机抽取100个,按高矮进行排列最矮的那3个)就属于矮小。矮小的孩子经测骨龄多与实际年龄差别大于2岁。孩子是“矮小”还是“晚长”(发育延迟),需要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家长应引起重视。

受访者供图

【记者】江玲

【通讯员】刘庆钧

编辑 江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