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爱吃的伊面,竟是方便面鼻祖?

广州荔湾发布
+订阅

广州人寿筵上多有吃伊面的传统,因此伊面又称为“长寿面”,有祝福长寿的美好寓意。相传,伊面是方便面的“鼻祖”,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伊面形似“放大版”方便面,油炸后便于储存,可随吃随取,吃的时候用汤底一煮,加入炸酱、猪手、牛腩等各种卤酱,面条口感爽滑,汤浓味鲜。

与随处可见的竹升面店相比,市内可以吃到传统伊面的面食店不多,近日,记者找到荔湾两家出售伊面的面食店,一探它们是如何凭借“伊面”之长折服食客的味蕾。

坚记面食店

在长寿东路,有家其貌不扬的面食店,陈旧的装修、老式的开放厨房,橱窗里摆放着的数十个脸盆大小的伊面格外引人瞩目。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小小的店内总是坐满了食客,不少人正是为了一尝那份传承了大半个世纪的手工伊面而来的。

小时候,爷爷会带我来吃坚记的传统手工伊面,现在我偶尔也会带孩子来吃,重温一下我童年的味道。”老街坊阿杰说。数十年来,坚记面食店只做伊面和鸡蛋面,最便宜的“净面”(即斋面)只需7元一碗,最“豪华”的炸酱拼伊面也不过27元,物美价廉。

“‘坚记’的创始人是一个叫阿坚的广州人,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长寿东路一带挑着扁担卖伊面和蛋面,1956年开始经营坚记面食店。后来坚记归入荔湾饮食服务公司管理经营。”坚记现今的老板林姨介绍。

1981年,林姨被分配到坚记面食店工作。“刚开始我只做洗碗、擦桌子等简单的工作,做面、煮面的技艺只传授给男员工。”渴求进步的林姨并不安于现状,她利用闲暇时间“偷师”,暗自观察老师傅打面、炸面、煮面的技法,久而久之,她也掌握了制作伊面的配方和烹饪工艺。2004年,林姨买下了坚记的经营权和租赁权,成为坚记的老板。

从打工仔到老板,身份虽然转变了,但林姨做的伊面仍是当年那个味。无论是竹升面、鸡蛋面还是伊面,都需要凭借经验才能成就一碗靓面。比制作竹升面和鸡蛋面更复杂的是,做伊面不仅讲究面粉与鸡蛋的比例,面团要过机压多少次,面条煮熟后要冷却多长时间才能油炸,所有细节都有讲究。

面团要过6~8次机,压出来的面身才够细腻。面条煮至九分熟就要捞起,过冷水后沥水半小时才能下锅油炸。”炸到什么程度才能出锅?“你要仔细观察油上有没有水蒸气,如果没有就可以翻面炸另一面了。炸好的伊面在干燥的环境里可保存一个月。”林姨介绍说。

伊面的配料可以千变万化,因其本身没有味道,全靠煮面时吸收汤底或酱汁的鲜味。坚记的汤底是用猪脊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2小时而成的,它赋予伊面鲜甜的底味,啖啖生鲜。在老广看来,伊面的“最佳拍档”是炸酱,用手切五花肉配海鲜酱、辣椒酱、柱侯酱熬煮而成,酸辣开胃。

喜欢啖啖肉的你,也可以选择牛腩、猪手、猪肠甚至云吞做配,当伊面吸收了浓郁的酱汁后,能让人吃出幸福的饱足感。“焖牛腩和猪手不能用压力锅,要用煤气炉焖至约七成熟后关火,放置几个小时后再回炉,肉才够味。”林姨自称是一个嘴刁的人,“我不能忍受自己店出品的牛腩嚼起来像‘烂布渣’一样。”

经营坚记面食店多年来,很多人都建议林姨再开分店,但她每次都会摇头拒绝。“赚多赚少,够吃够用就可以啦,而且我现在年纪大了,没有精力,还不如专心做好一家店,保持水准和品质,这样我就很开心了。”林姨的用心经营,让这家小小的面店多年来维持好口碑。2018年在首版广州米其林指南中,坚记不仅获得“传承匠心奖”,并连续数年登上米其林“必比登推介”。

街坊点评

但凡家里有人生日要煮长寿面,必然首选坚记。坚记的伊面蛋香味浓郁,配炸酱一流!

——街坊小D

■ 店龄:66年

■ 店址:荔湾区长寿东路299号

■ 美味指数:★★★★☆

才福面家

作为广州著名的美食一条街,西华路布满各种老字号美食店,来这里觅食的除了街坊熟客,更不乏外地食客。在识饮识食的老街坊介绍下,记者来到这家营业了17年的面店——才福面家。这里没有精致的装潢,有的是老广熟悉的味道和亲民的价钱。

门额上高挂的金漆大字招牌格外引人注目,“才福”谐音“财富”,寓意着财源滚滚的好意头,还不到饭点,店内已坐满客人。当然,才福面家的口碑并非靠“金招牌”,质量才是吸引顾客帮衬的保障。和坚记面店一样,才福面家的品种较为单一,只提供蛋面和伊面,两种面食受欢迎程度不相上下。

记者点了牛腩捞伊面和蟹籽云吞汤伊面,牛腩捞伊面不算很惊艳,反而蟹籽云吞汤伊面的搭配让人吃出新鲜感。才福面家的伊面爽滑有弹性,汤底之鲜甜尤为值得赞赏。店内员工介绍,他们的汤底是用猪骨、大地鱼、鸡等材料熬制而成的,用料好时间足,汤底自然够浓郁。这口鲜甜的靓上汤,为这碗伊面注入灵魂。

街坊点评

店铺对面有很多网红店,很多时候不想在网红店人挤人,就会“转场过来才福。这里的出品其实并不输网红店,才福作为老字号多年屹立不倒,抚慰了无数街坊食客的胃,很值得宣传和推广。

——街坊纪小姐

■ 店龄:17年

■ 店址:荔湾区西华路158号

■ 美味指数:★★★

【美食有段古】

伊面为何又称“长寿面”?

伊面原叫“伊府面”,相传300多年前,广东惠州知府、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在家宴客时,厨师忙乱中误将煮熟的蛋面放入了沸油中,面团被炸得又大又硬。急中生智下,这名厨师想到用高汤将炸面煮软,好让其入味,不曾想这款“汤面”竟赢得宾主齐声叫好。自此,“伊府面”的好口碑便传扬开来。

比起分量精巧的蛋面和竹升面,伊面形状仿如蛋糕,大且蓬松,色泽金黄,面身又粗又长,向来讲求好意头的广府人遂又将伊面称为“长寿面”。生日宴和婚宴时,搭配龙虾入面,更是派头十足,气势过人。

【文字 信息时报记者 古晓彤】

【图片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编辑 邓菲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