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

鹤山市中医院
+订阅

在《续名医类案》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维德(清朝外科名医)曾给一位妇女治过小腿重度烫伤。首诊医生用雪水化开研细的中药冰片,调匀后涂敷到烫伤的地方,但一会儿小腿就肿大、疼痛难忍。王医生对病人说,幸亏烫伤的是小腿,才能遏制火热之毒进入脏腑,要是在腰腹部之间的话,病情危矣。王医生将地榆研成粉末,用油调之后轻轻擦到烫伤的地方,很快就止痛了。照此方法又擦涂了几次之后,妇人的烫伤便康复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说:“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民间也有这样一句俗语:“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地榆烧成炭,不怕皮烧烂。”

中药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其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主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地榆的现代药理研究也很多,研究表明地榆不但具有促进皮肤烫伤恢复、促进伤口愈合、止血作用,地榆中的化学成分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作用。

地榆的具体应用

1、中药地榆味苦沉降,酸涩收敛,微寒清热,有凉血泄热,收敛止血之功。用于多种出血证,尤适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用于便血、痔血,多与槐花、枳壳等同用;用于血热崩漏,常与生地黄、牡丹皮、白芍等同用;用于血痢,常与黄连、木香等同用。

2、中药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用于烫伤,取生地榆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黄柏、生石膏等制成散,外用调搽,可使渗出液减少,疼痛减轻。用于湿疹,可用生地榆浓煎液,纱布浸湿外敷,亦可用地榆粉,加煅石膏粉、枯矾、研匀,撒于患处,或加麻油调敷。

地榆的药理作用

1、收敛。在胃肠道能止血,止泻,用于烧伤能减轻渗出。

2、抗菌。主要对肠内致病菌(如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菌、脑膜炎双球菌、大型结核杆菌也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高压消毒后,抗菌能力下降。

地榆的炮制品

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地榆的推荐食用方

1、地榆酒

原料:地榆60克,甜酒适量。

制作:将地榆洗净切段,焙干研成细末,用甜酒煎服。

用法:每次6克,每日2次。

功效:调经止漏。

适用:崩漏。

2、地榆粥

原料:地榆2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用法:每日1剂,连续3-5日。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适用: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

地榆的使用注意

1、地榆虽可用于身体各部分急慢性出血,但以治慢性便血为主,效果较好。

2、治烧伤生用,止血炒用。

3、证属虚寒者慎用。

地榆的禁忌事项

1、地榆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

2、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3、地榆药液经高压消毒后,其抑菌力明显减弱,甚至丧失。

END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