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出版,借饮食勾勒百年粤港“梦华录”

南方+ 记者

8月4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作家葛亮的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并于红楼公共藏书馆举办了以“时间的味蕾”为主题的新书发布活动。

活动邀请了白岩松、杨庆祥、阎晶明、潘凯雄等嘉宾,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也出席了发布会。

《燕食记》四十余万言的篇幅,以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

小说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制。

岭南梦华录,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立足史

该作品早在杂志发表之时,便获得了极大关注。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第一时间阅读了这部作品,其中丰赡的细节所展示出磅礴时代场景,与日常烟火水乳交融,在在可见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厚根系所在。

诚如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评价,“《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

活动现场

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不仅博古通今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全书落笔于饮食,其所描绘的却是近代百年的中华世态人情,众生百态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寺院庙宇、亭台楼阁,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

《燕食记》写了五代人的生命流转。其中最令人深感重怀的一定是流转在葛亮笔下数以百计的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守望。这是李敬泽将之类比于《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的缘由,也是《燕食记》的细密扎实之处。正如阎晶明所评价:“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融合度很高、信息量很大、作品的各种元素都很饱满的一个组合作品。”

如著名导演许鞍华所说:“在葛亮笔下,岭南是深刻的,且多了一重历史维度,内寄深情;读他的新作《燕食记》,借饮食勾勒出百年粤港史,因真实又增一层深刻。”这不仅是一部岭南地区的饮食流变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立足史。葛亮要写的,就是这久远的饮食文化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

小说以饮食为切口,首先出现在小说中的便是各类厨师,他们或得名师真传,或因家学积累,其中也不乏天赋异禀者,出身草莽却能自悟于闾巷乡野,因一手好味道而声名远播。以厨艺谋生的人,无论“大按”“小按”还是“红案”“白案”,他们所坚守的技艺和味道,若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情世故、练达文章。天南地北的食客汇聚一堂,有些吃个新鲜,更多的,却是在寻找人生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片段。

葛亮

葛亮

静水流深,映照整个中国近代的百年风华

《燕食记》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以四两拨千斤之态,自然而然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轻松勾勒出近代百年岭南历史。

杨庆祥认为,这部小说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重大推进。“百年粤港史”的命题一直横亘在岭南作家面前,当代文学必须有所建构有所回答。《燕食记》在此作出了十分成功的尝试。

葛亮的小说总是更多关注那些不断迁徙的人群,这正是香港兴盛历史中重要的一环。也正是因此,香港也集中展现了岭南文化中不同于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特质,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正如《燕食记》所写饮食一样,香港的饮食追问源头,也许在闽粤等地,但也融合了南洋风味,又因与上海同为海港城市,而沾染了上海的诸多文化因子。

但葛亮并未将《燕食记》禁锢于“地方小说”,其以大湾区为重心,实质上由南向北,辐射了整个中国近代的百年风华。

饮食或有南北之分,人们视美食如故乡的情怀却是共通的。“这里的南方是一个社会结构层面的南方,在这个地方,南方就意味着整个中国。”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正是有了岭南开风气之先的革命精神荡涤神州大地,才有“五四”的烽火从北京一路向南的热烈燃烧。处在中华南端的粤港城市,以其活泼外向的文化质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光辉灿烂的一环。这是《燕食记》五代人之间的历史对话,也从历史的冀望之间,望向了中华大地繁荣复兴的美丽未来。

【记者】黄楚旋

【图片】出版社供图

编辑 彭奕菲 李杰伦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