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宽敞的沥青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现代新农村美丽绽放……夏日的河源乡村,碧水环绕、满目翠绿,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民富村强、美丽宜居的幸福景象。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历史悠久、宜业宜游。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来抓,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期完成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步一个脚印把农村的事办好、把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好,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幸福美好和谐。
10年是一个刻度,记录了砥砺奋进的征程;10年是一个节点,见证着我市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10年来,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7772元上升到2015年的突破万元,再到2021年的19146元,农民生活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跑好脱贫攻坚“接力赛”
筑牢防返贫“堤坝”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遵从党中央的头号战令,肩负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扶贫“双到”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全市上下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书写了壮丽诗篇,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河源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投入扶贫资金超100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八有”标准,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的目标。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收入达16618元,是2015年的4.68倍。255个相对贫困村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41元,是2015年的2.94倍;村集体年收入平均达38.56万元,是2015年的13.77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11月印发的《河源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市乡村振兴局牵头,会同农业农村、民政、医保等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文件,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就业、产业、消费三大帮扶工程扎实推进,逐步搭建了政策衔接的“四梁八柱”。
东源县“静谧山水·诗画田园”示范带内丛林环绕,碧水蓝天,环境优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完善和落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周至少安排一天深入基层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出台市领导联镇包片抓乡村振兴工作制度……2021年以来,我市着力构建“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一盘棋推进工作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组团式帮扶,省直、深圳市、市直、县直共选派597名驻镇干部、56名金融助理、140名科技特派员、106名大学生志愿者,进驻95个镇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有效发挥乡村振兴先锋队作用。
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新一轮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全市选优配强县、镇、村三级干部,一批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县、镇两级党政班子,并选定红色村1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81个、软弱涣散村4个以及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138个,选派238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干部人才支撑。
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帮扶资金落实到位,我市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进一步筑牢了防返贫“堤坝”。
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
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10年来,我市将产业兴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牛鼻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服务“1+14+N”农业产业平台发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紫金客茶谷
山川草木皆为证。这10年来,河源农业产业正悄然发生着新变化:东源板栗、和平猕猴桃、龙川油茶、紫金蝉茶、连平鹰嘴蜜桃等示范性扶贫产业基地已形成,农家乐、民宿、光伏、扶贫车间等小微型项目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灯塔盆地从成立到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县一业”颇见成效,“一村一品”遍地开花。无数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扶贫农产品走向城市、走向市场,它们有的通过“圳品”认证,成为供港供深食品;有的通过区块链,带着产品溯源二维码走遍全国,完成了从“扶贫农产品”到“高端品牌”的华丽蝶变。目前,全市有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9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5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实现了“县区有产业园、镇村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的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年来,在依托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我市主动对接帮扶单位,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民宿,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以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累计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1个,打造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0个、示范点31个。东源县仙坑村获评省十大美丽乡村,紫金县“红色紫金—蝉茶飘香”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
产销融合助力我市农产品销售。随着电商扶贫平台的“1+2+7+N”实体平台、“深河助农”“深河e家”等线上平台的建设,10年来,我市借助省直单位和深圳对口帮扶优势,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打好乡村示范“主动仗”
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乡村振兴不仅要改善乡村环境,更要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村民有了精气神,乡村未来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如今穿行乡间,不时可见一排排青墙黛瓦的特色农房,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娱乐设施齐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让乡村既有乡土味,又有现代感。10年来,我市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村680个、特色精品村34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95条镇级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美丽乡村精品带,美丽乡村实现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初步跨越。
连平县内莞镇风光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0年来,我市持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市推广龙窝“五老一贤”工作法和“积分+”基层治理模式,引导村民自觉主动参与村务管理、家乡建设。其中,“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的紫金探索入选2021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4个镇、30个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镇村;龙川县佗城镇枫深村、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龙川县黄布镇宦境村入选2021年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背后,处处体现着市委、市政府立足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魄力和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村振兴迎来新的跨越,要答好乡村振兴“考题”,就要不断破解时代赋予的“难题”,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市奋楫扬帆、破浪前行,全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王亚娇 摄影:杨坚
编辑:傅泽彪 校对:魏风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