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归巢 | 惠东学子“寻非遗”

惠东共青团
+订阅

【“寻非遗、踏岭南、闻渔歌、唱千年”】

 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增强大学生对“惠东渔歌”及非遗文化的了解,结合“学子归巢”系列行动,7月18日至21日,在团县委指导下,惠东大学生组建了一支“渔路长歌队”,在平山街道和平海镇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渔路长歌队”围绕惠东县“渔歌”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展开了调研。

“一对一”咨询

  团队提前搜查资料得知惠东平山中学有渔歌特色班,为此联系上给同学们进行授课的钟婧老师。据悉惠东平山中学是传承和发扬惠东渔歌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学校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高度重视,有助于增强惠东学子“传承有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钟婧老师不仅解答了团队关于渔歌的相关问题,介绍惠东渔歌在学校的传承保护工作,而且教授队员们哼唱《斗歌》,给团队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渔歌课。渔歌走进课堂,使非遗文化融合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非遗文化在新生代中传播。

“点对点”参观

团队一行人分别参观了“惠东县文化馆”和“平海文化馆”。团队在参观惠东县文化馆时,负责对接的是陈志祥先生。谈及惠东渔歌,先生似乎有讲不完的内容,他参与关于惠东渔歌的工作已有几十余年,出于对渔歌的热爱,退休后又重新返聘从事于相关工作。与他的访谈中不仅了解到渔歌的起源和调式等,还介绍了渔歌的创新传承工作。惠东渔歌真实反映了渔民们的生活和劳动,情感真实朴素,使人了然于心,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陈志祥先生

在平海文化馆,团队参观时发现当地文化氛围非常的浓厚。当地特色文化保留记录较好,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例如书法展,跳舞培训,少年宫等。林云环老师向团队介绍相关活动。随后就是与文化馆站长蔡景老师的访谈,他系统性地讲解了渔歌的发展现状和政府保护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措施。解释了渔歌文化传播度受限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代表性作品。最后,他给青年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青年人传承非遗文化应具备的品质。

▲渔路长歌队队员们与蔡景站长和林云环老师了解惠东渔歌

“面对面”调查

团队在西枝江公园,惠东县文化广场和平海文化广场进行问卷调查。在平山,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均回收)数据显示,19%的群众了解渔歌,剩下的81%对此的了解为空白。同时还发现,了解人群还存在年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巨多。在平海,了解36%,不了解64%,与当地人的交谈中不少人说是通过举办的文化活动了解到渔歌,可以看出当地的相关文化氛围浓厚。此外,团队还随机采访了几位群众,给调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成 员 感 悟:

此次的“寻非遗”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同学们精彩而丰富的调研中落下帷幕。对“渔路长歌队”而言,三下乡虽然已经结束,但追寻“非遗”之旅才刚刚开始。

吴同学表示,此次调研实践,让他深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只有多方协作,团结一致,惠东“渔歌”才能走在一个新的高度。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热爱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才能不断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朱同学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大学生更不应该忘记我们扎根的土地,更应该努力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实践,将惠东渔歌带进惠州学院,走进大学讲堂,进而逐步将惠东渔歌文化更大面积的传承和发扬。

庄同学表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扛起重任,砥砺前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