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时长共47秒)
“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7月28日,“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展览项目之一,展览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策展人。展览展出了黎雄才、关山月、符罗飞、潘鹤、刘文西、郭绍刚等艺术家作品130余件,以及《美术》《人民画报》等相关重要文献。展览将持续至9月6日。
展览现场
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乡土”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绘画母题。展览分为四个板块:改造与新生、世俗与日常、故乡与他乡、守护与希望,分别展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地政策落实阶段、改革开放发展阶段、城镇现代化阶段以及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阶段,四个时期农村题材和农民形象在美术创作中的再现与嬗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解放与新生的农民阶级以主人翁的身份站上历史的舞台。农村题材和农民形象在美术创作中受到普遍重视,成为“新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并在此后几十年的视觉图像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家通过图像的记录和描绘,以乡村生活、农民形象来印证各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越来越多艺术家积极响应号召,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民新生活、新形象、农村新面貌、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佳作,他们还身体力行成为乡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为描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本次展览选取了艺术家焦兴涛的“羊磴艺术合作社”以及艺术家渠岩的“青田范式”作为乡建的当代个案呈现。
下面,小南带您通过本次展览8件重点展品,回顾中国过去70多年来的乡土变迁——
《祖孙俩》✦
刘文西 70×46cm 1956 广东美术馆藏
《祖孙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推行的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和实施,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1956年《美术》第一期转载毛泽东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促进了各地美术机构组织艺术家劳动和创作。艺术家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生动详实地描绘农村生产建设场景。
作为“黄土画派”的创始人,著名画家刘文西用独特的视角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农民形象,《祖孙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爷爷和孙女拉二胡的场景简单朴素而又充满生活气息。
《榕荫渡口》✦
关山月 117×95cm 1961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榕荫渡口》
乡土,是乡情、乡思之依托,是乡愁所系。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关山月以笔墨描绘这方岭南水土。童年时他常常在村边、渡口旁的大榕树下画画。关山月的不少作品都可以看到大榕树的身影。“少小求知榕荫情,至今尤记朗书声。渔农长辈启蒙事,处处童心我自明。”对关山月来说,榕树不仅是对农村老家阳江景象的“纪实”,更是寄寓思乡之情的“写意”。
《石谷新田》✦
林丰俗 69.5×78.5cm 1972年 广东美术馆藏
《石谷新田》
在林丰俗的山水画中,“自然与田园”是其关切并贯穿始终的母题。《石谷新田》没有将焦点直接放在农民热火朝天劳作的特写或近距描绘上,而是以全景鸟瞰袅袅烟云、电线桥梁、苍翠农田与点点农民身影,通过自然环境与现代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新农村的全貌。
《鱼跃图》✦
陈永锵 137×69cm 1972年 广东美术馆藏
《鱼跃图》
《鱼跃图》是陈永锵依据自己务农时的生活感受和情境创作的一幅具有时代气息的花鸟画。画家以竹筛里肥美的鱼群作为前景,再通过高高扬起的竹枝延展视野,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处生产队队员为草鱼打疫苗的场景,画面构思独具匠心。
《创业者》✦
潘鹤、梁明诚、唐大禧 117×239cm 1973年 广东美术馆藏
《创业者》
这是一幅由著名雕塑家集体创作的美术作品。《创业者》描绘工程竣工后农民代表接受表彰的场景。飞扬的旗帜、敞开的外套、开怀的笑容以及仰视的构图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农民代表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打工潮》✦
王永 197×300cm 2018年 广东美术馆藏
《打工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批农民开始奔向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异乡人”,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彰显和趋同,还是对乡土文明的执着与坚守,在艺术家们的创作取舍中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努力拼搏的身影和“人在他乡”的生存现状,成为艺术家们关注和描绘的对象。王永的《打工潮》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春运期间农民工们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候车回家的热闹场景。
《回家》✦
李节平 220×195cm 2019年 广东美术馆藏
《回家》
外出劳务的流动大军,一方面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一方面又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回家》也以过年返乡为题,农民工带着城市里的特产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的场景。李节平为农民工传神写照,用画笔彰显农民工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现代化的喜悦心情。
羊磴艺术合作社✦
羊磴艺术合作社
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艺术家们也积极响应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号召,以饱蘸时代精神的笔端表现了新农村建设,将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在诗情画意之中,以艺术激活乡村文化、推动村落复兴、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其中,羊磴艺术合作社由艺术家焦兴涛于2012年在贵州桐梓县羊磴镇发起,参与人员包括娄金、张翔、崔旭等艺术家和村民。项目尝试将艺术嵌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空间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之中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十年来,这个艺术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与乡镇社区、乡村社会充分对话的实践活动,其存在和影响已经成为羊磴日常的一部分。
“乡土”是艺术家与社会家国的纽带
小南:这次“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为什么选择聚焦乡村主题?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这些年来,广东美术馆收集到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一直都在鼓励我们将藏品活化,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次展览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展览现场
艺术家通过图像的记录和描绘,以乡村生活、农民形象来印证各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转变以及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探讨社会进程与美术创作的辩证关系。这也构成我馆在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南:这次展览在策展方式上体现哪些新的特点?
王绍强:乡土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延展性都极其强大的文化系统,种类繁多又包罗万象。这次展览内容丰富立体,结合了《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相关重要文献。我们还展出了许多乡土题材的摄影作品,邀请到当下最具实验性的艺术计划进行展出。
展览现场
为了策划这次展览,我们策展团队还专门到广东各地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并选取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和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两个村落作为样本,对其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全面梳理和挖掘。这些成果都在展厅以静态和动态影像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也不是单纯农村题材作品的视觉艺术展,我们希望同时面向公众对农村发展现状进行科普。我们希望暑假期间能吸引更多小朋友到美术馆体验活动,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展览互动区的展示墙上。
小南:从“描绘乡村”到“改造乡村”,您从这次展览作品里看到过去70年美术家角色有哪些变迁?
王绍强:传统艺术家通常更关注独立个体。然而,“乡土”题材让艺术家个体与社会家国集体凝结在同一维度,让更多艺术家与农村社会产生关系,关心国家的发展。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过去70多年来积累大量资料、影像与美术作品。我们这次展出各个时期的作品里,不难感受到这些艺术家的责任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
展览现场
这些年来,国内不少艺术家以艺术激活乡村文化、推动村落复兴、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他们或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参与帮助村民开展艺术创作;或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
展览现场
展览展出渠岩的“青田范式”就是其中的代表。项目2015年在顺德杏坛青田村发起,利用艺术介入的方式,对当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保留,让传统的养殖方式、传统活动回到村民的生活之中,唤起乡村中的文明基因和社会礼俗。相信这些作品的展出,对新时代艺术家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带来现实指导意义。
青田范式
【看展tips】
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
展期:2022年7月26日—9月6日
展厅:广东美术馆1—4展厅
【记者】杨逸
【通讯员】刘丹妮
【实习生】尹露
【摄影/摄像】梁钜聪
【剪辑】何志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