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临床】反复气喘气急的“元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背后竟还有这种罕见病原体在捣乱!

惠州中心人民医院
+订阅

35岁的黄先生平时身体一直都不错,但在今年春节后,反复出现了胸闷,运动后气喘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的厉害。遂于5月底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过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其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赘生物,主动脉瓣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初步诊断黄先生患上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然而经过多次检查未能明确何种病原菌感染。

为进一步诊治,患者到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许发珍主任医师详细了解病情后,判断黄先生是因为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目前已出现了明显的主动脉瓣瓣膜功能障碍,导致了心功能衰竭,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建议立即住院进行手术。

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为黄先生开启绿色通道,将其收治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李勇生及副主任许发珍火速组织科室人员讨论,考虑黄先生为心脏主动脉瓣反流所导致的急性心功能衰竭,需立刻进行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

6月9日早上,在麻醉科、手术室等部门的配合下,历经4个小时,许发珍手术团队为患者完成主动脉瓣+二尖瓣赘生物清除+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顺利排除生命威胁。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出现并发症。在重症医学科的密切监护治疗下,患者手术当晚即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6月10日上午已顺利转到普通病房做后续治疗。

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医护人员面前,黄先生反复气喘气急的症状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所导致,而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从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但奇怪的是,患者经过多次血培养都未能明确是何种病原菌感染。为此,治疗小组经过多次讨论,考虑患者可能是特殊或罕见病原菌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而常规检测方法较难检验出特殊病原菌。为了证明猜想,黄先生的主治医师朱铭特申请用一种快速、高通量的新型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病原宏基因组检测来检测患者术中生物样本。相比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病原宏基因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覆盖病原体广等优点,可快速准确的获得检测结果,让医生可及时对症下药。

术后第二天,黄先生的检查结果就出来了。黄先生感染的病原体为伯氏考克斯氏体,是一种罕见的病原体。病因明确后,治疗小组及时为患者进行对症抗感染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细心照料下,术后不到一周黄先生即顺利出院。

许发珍表示,伯氏考克斯氏体(Coxiellaburnetii)感染是指一种全球传播的人畜共患病,属于一种罕见病原体,该病原体的宿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节肢动物等,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经常接触动物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其中慢性感染更为常见。而心内膜炎则是慢性感染中最常见的表现,通常发生在既往有心脏瓣膜病、免疫缺陷以及孕期患者中,此类感染临床中少见。

科普知多D

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

1、发热  发热是心内膜炎病人最常见表现。此类患者常表现有反复的发热,部分发热前可有寒战,体温可较高,病史长,体温可反复升高,一般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2、栓塞表现  有些心内膜炎患者以外周血管栓塞为第一表现,有些患者甚至以急性脑梗为第一表现,后果严重。这是因心内赘生物脱落导致,也可表现为肠系膜动脉栓塞、脾梗死等。

3、心脏杂音 心内膜炎导致瓣膜功能不全时可出现心脏杂音。

4、乏力  反复发热、心脏结构损伤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可出现乏力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心衰表现:如气促、喘憋、不能平卧、水肿等。

5、血培养阳性  心内膜炎患者感染控制不佳时,常可有血培养阳性。

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提示,如果出现反复发热、气促气急、不能平卧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供图:心脏大血管外科 朱 铭

主编:廖云慧

编辑:钟一夫

校对:骆燕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