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转业主群,共守“安静权”
上个月,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施行不久,政法君聚焦噪声污染与新规亮点,发布了一则稿件《》,引发众多读者共鸣。
细看读者的留言,涉及较多的还是邻里噪声问题,其中既有对千奇百怪的噪声源的控诉,也有对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的追问,可见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是的,新《噪声法》实施了,噪声扰民涉嫌违法,但是,我们的邻居知晓了吗,我们的社会准备好了吗?
苦噪声久矣
噪声污染,根据新《噪声法》的定义,是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其不仅与声音大小、频率有关,还与个体的感知能力、身体情况有关,比如,一些人觉得正常可接受的声音,对另一些人而言,可能就是噩梦般的杂音。
图源:新华网
据《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我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属于被动熬夜群体的一大部分人,难以入睡的原因都指向城市噪声。
那么,在广州,常见的噪声污染有什么呢?政法君整理了一些读者反馈后发现,被提及的噪声主要有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又包括邻里噪声、娱乐健身噪声、室内装修噪声、设施设备噪声等。
具体而言,困扰大家的噪声包括——电动车的警报声、大货车的喇叭声、夜宵店的吵闹声、广场舞噪声、邻居人为制造的不合时宜的声响、邻居空调外机噪音以及邻居家的宠物叫声等。街坊们深受其害,有人甚至被邻里噪声逼到不想回家。
读者在本公众号的留言
不过,各位街坊不用愁,在新《噪声法》的视域里,凡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人为制造出来的超过国家标准的噪声,如今都将“有法可罚”。
比如,在以往,如果遇到扰民的广场舞噪声,大家可能只能“忍”字当头,而新《噪声法》则剑指这种现象,明确要求:公共场所管理者要规定娱乐、健身等活动的区域、时段、音量,在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活动,要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的有关规定。
广场舞噪声扰民?可依新法投诉!
违反相关规定的,对个人可以处两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两干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外,对于很多现实问题,新《噪声法》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何保权益
然而,噪声问题太过复杂,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具体应如何举证、如何维权?特别是面对邻里噪声,如果反映了、投诉了,邻居还是不听、依旧我行我素,那该怎么办?
接下来,政法君就带你细细了解,如何保卫我们的“安静权”。
维权途径有哪些?
1.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面对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的情形时,居民可以向所在社区的居委会、村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反映情况,也可以拨打12345市民热线,由上述单位居中予以劝阻、调解;劝阻、调解无效的,依法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新《噪声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造成噪声污染的行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方便公众举报。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保密。举报事项属于其他部门职责的,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并告知举报人。举报人要求答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的,处理举报事项的部门应当反馈处理结果等情况。
2.依法报警处理。新《噪声法》规定,违反规定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经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持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或者有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请求民事赔偿。新《噪声法》规定,受到噪声侵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侵权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相应的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处理。
如何收集证据?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居民主张受到噪声污染侵害、请求民事赔偿,可尝试通过如下途径收集证据。
1.如果是自行录制的录音音频,受录制时间、地点、设备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对方当事人一般对该音频的真实性、合法性及证明目的均不认可。建议录音取证时委托噪声检测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噪声鉴定。
2.可以主动与噪声侵权人协商,在协商过程中记录双方对话,保存对方承认产生噪声的证据。
3.如果与对方沟通无果,可以尝试寻求物业介入协商,并且可以要求物业出具相关证明。若受害人自身因噪声污染受到损害,医院诊断的详细医疗报告也可作为证据之一。
总之,面对噪声污染时,被侵权人应当提高证据意识,做好证据保全,学会运用法律,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好邻值千金
从根本上说,邻里噪声问题,不仅反映出民众对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更高追求,也折射出现代社会邻里关系的紧张。
一方面,随着时代变迁,人们越加注重自己的个人空间,对违反公德行为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
另一方面,在高度密集的城市空间里,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本就无比靠近,特别是在一些隔音效果不好的老旧小区,邻里之间因噪声引发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在现代社会,邻里之间往往欠缺沟通,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好几年,却可能连邻居姓甚名谁都不清楚。
于是,遇到问题时,有的不愿直面沟通,有的谁也不愿让谁,最后,邻里关系难免滑向“丛林法则”,小纠纷也难免酿成大矛盾。
而由此引发的矛盾,又何止邻里噪声问题?
读者在本公众号的留言
有时候,一味地争执往往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其实更依赖矛盾双方的共同努力,比如,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坦诚交流,充分调动各自的同理心、交流能力,这是一件考验耐心的事情,也是一件考验智慧的事情。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很多小区的微信群可以成为邻里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遇到问题时,不如积极使用这一平台,在群里说一声“您家宠物有点闹”“夜深了,请不要在家里唱卡拉OK”等。
在群里以点名或不点名地对扰民问题提出意见,一方面,双方不会直接“面对面”,避免了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可以把问题放在一个相对公开的平台上,对扰民行为形成压力。
此外,家中正装修的居民可以在楼道张贴“告知书”,写清自家装修的时间,表示会遵法守规装修;家中有孩子在练习钢琴等乐器时,可以提前在社区群里向邻居说明情况,请大家体谅……
不管如何,大家难得成为邻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守住自我与他人的界限的重要性,也是我们的必修一课。
当然,包容和沟通往往是必要却不够的,和谐与温情也往往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我们才需要法律的守护,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也是“守住”的另一种表现,即守住我们的基本权益。
守住界限、守住权益,相信我们最终守住的,也不仅仅是我们的“安静权”,还有邻里的和谐、社区的温情,以及,一个社会的秩序与文明。
政法君小互动
各位街坊,你身边有没有困扰你的噪声呢?欢迎留言讲一讲,希望您的发声能被邻居看到,愿噪声问题少一点,邻里友爱多一点
参考来源:央视网、新华网、网易新闻、红网百姓呼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