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童误入深水区溺水,发现时没有呼吸心跳!关键时刻高质量心肺复苏急救,让女童挽回性命

顺德区妇幼保健院
+订阅

7月16日晚上9点多,在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某住宅小区的游泳池发生了惊险一幕:9岁多大的女孩小苏(化名)在游泳池独自玩耍时,无意识地穿过游泳池深浅水区分隔带不小心进入了深水区,由于深水区的水深已完全超过孩子的身高。小苏一下出现了踏空、呛水,发生了溺水事故。


事发当场,小区游泳池的值班巡视救生员发现孩子溺水,并已沉入水底,于是马上跳入池中把孩子捞至岸边,然而,小苏被救至岸边的时候,已没有了心跳和呼吸。见状,另外一名救生员陈教练马上上前,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快速判断,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急救知识,为孩子施行心肺复苏急救。经过陈教练对孩子进行的五轮规范的胸外按压急救,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救护车及医护团队赶到现场时,小苏已初步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并顺利送至医院进行下一步救治。


儿童重症科副主任彭流泉正在诊查小苏的情况。


规范急救非偶然,一面锦旗谢“恩师”


目前,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科(PICU)内,小苏的身体情况已基本无大碍,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稳定。儿童重症科副主任彭流泉介绍,只需要稍加观察半天,小苏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预计很快孩子就能平安出院与家人团聚了。


陈教练向儿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彭流泉赠送锦旗,致谢他在急救培训课程上的讲解有效到位,实用性、实践性高。


得知小苏的身体情况已无大碍后,陈教练倍感欣慰。7月25日,他还特别向医院儿童重症科副主任彭流泉赠送了一面印有“精心培育传技能,受益终身感师恩”的锦旗。此次小苏溺水之所以能被顺利救治,与陈教练在溺水现场的规范急救息息相关,陈教练的精准、规范的急救操作为孩子挽回性命,后续顺利救治赢得了关键节点。


原来,在7月7日,即溺水事故发生前的一个多星期,陈教练刚参加完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开展的大良街道救生员拯救心脏急救培训课程,而现场进行培训的讲师正是彭流泉副主任。正是这场急救培训,夯实了陈教练的实训基础,让他当场活学活用。陈教练表示,非常感谢彭流泉的培训授课,正是因为这些知识,让他顺利救活一条鲜活的生命,这让他感到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陈教练与医护团队合影。



专家提示:孩子玩水有风险,家长陪伴很重要


“孩子这次之所以能顺利救治,有赖于救生员第一时间发现孩子溺水,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处理。为我们的后续抢救争取了黄金时间。”医院儿童重症科主任邓明红说。


邓明红主任对当时急救现场的情况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们去到现场,看到孩子已经恢复了部分自主呼吸,但不规则,全身没有反应。于是我们马上对孩子进行气管插管等,等评估孩子已经恢复心跳了以后,就马上送回医院救治。经过了3-5天的治疗,孩子已经慢慢苏醒,目前已经清醒,而且恢复良好。


邓明红主任呼吁广大家长:孩子游泳或到水里玩耍,家长的陪伴非常重要,建议只要是孩子参与涉及到水上的活动,都必须要有大人陪同。同时,如果家长、孩子不熟悉水性的情况下,切记不要到深水区玩耍,也千万不要到野外。

此外,孩子的玩水时间和玩水时长也有讲究。邓明红补充建议,孩子玩水尽量选择在白天或傍晚相对凉快的时段,尽量不要选择晚上,因为晚上能见度较低,事故出现时不容易及时被发现,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家长们也要注意,孩子玩水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在玩水时,发现孩子处于疲劳状态,那要及时停止水上活动,及时上岸休息。家长们更要切记不要到深水区玩耍,以及不要到野外游泳点玩耍。


多种模式普及急救知识,助力全社会提升急救技能


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亡人数的56.04%。溺水是我国0-17岁青少年儿童伤害致死排名第一,占儿童伤害死亡的32.5%。


溺水后最重要的是及时、高效地做好急救措施。为了让全社会都能有效掌握急救技能,让市民充分学习急救知识,近年来,我院在多方面发力,充分履行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提升急救知识的普及度和趣味性。不仅举办常规急救技能培训班,今年更是制作了《让心跳起来》大型急救科普视频,把急救知识制作成rap歌曲,让市民通俗易懂地学习急救知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