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场所是夏季人群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其卫生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四川一儿童游泳馆发生腺病毒传染事件,致使140多名儿童连续多日出现高烧、咳嗽等症状。
为进一步提高全镇游泳场所日常卫生管理水平,消除游泳场所卫生安全隐患,7月29日,石龙镇游泳场所卫生监督及应急培训在石龙政务服务中心举行。镇卫生健康局、行政执法办、文化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社卫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全镇各游泳场所负责人等参加培训。
保障游泳场所卫生规范安全
培训会上,镇相关部门人员首先向各游泳场所负责人解读游泳场所在卫生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讲解游泳池水质控制要求、游泳池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知识。另外,还督促各游泳场所要严格落实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化管理要求,不断优化游泳场所卫生环境,防止传染病传播和健康危害事故发生,确保广大游泳爱好者有一个舒适、安全、干净的游泳环境。
随后,针对如何避免溺水和发生溺水如何快速有效救助他人,社卫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向各游泳场所负责人作“心跳骤停的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急救培训,进一步提升游泳从业人员的救生技能水平。
石龙严把游泳场所安全关
近日,石龙多部门联合对辖区游泳场所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各游泳场所是否落实顾客扫“场所码”、查验行程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场所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经检查,其中3家游泳场所因未落实好防疫措施,被责令停业整顿一日;1家游泳场所被责令限期整改,并行政处罚200元。
游泳安全知多D
游泳池水质一直是民生热点问题
如何正确选择游泳池
避免踩坑
看这里
↓↓↓
好泳池的标准
根据2019年11月1日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37488-2019》,人工游泳池水质指标卫生要求如下表所示:
其中常用的指标有:浑浊度、pH、余氯、尿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合格游泳池常用判断指标
1
pH:7.0—7.8
偏高或偏低,不仅会刺激游泳者的皮肤黏膜,还影响水的消毒效果。
2
游泳池水浑浊度:≤1NTU
浑浊现象是常用来判断水是否遭受污染的一个表观特征。降低浑浊度对除去某些有害物质、细菌、病毒,提高消毒效果有积极作用。
3
游离性余氯:0.3—1.0mg/L
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过高会影响人体健康;过低则不能起到消毒作用,无法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4
尿素:≤3.5mg/L
游泳池中尿素主要是由人体排出的汗液、尿液等产生,是衡量泳池水被人体污染程度的指标。
5
菌落总数:≤200CFU/mL,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菌落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消毒效果的指标,同时结合大肠菌群指标来判断游泳池水污染来源和安全程度,两者综合反映泳池水被污染的程度。
合格游泳池现场均设有水质卫生公示牌,由游泳池运营方的水质员负责进行更新,方便游泳者了解游泳池的卫生状况。
自判泳池水质质量
要“四看一闻一摸”
四看
看池水
要看水面有无颗粒漂浮,池底有无沉淀,池水的泡沫能否在15秒内消散。
看证件
看看卫生许可证、员工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游泳池水质检测报告等信息是否公示在游泳池旁,是否公示了当日水质情况,包括水温、PH值、余氯浓度、投放消毒药情况、循环水次数或新注入水量等。
看池底/池边
看看泳池底部或泳池旁边的出水口,看是否有水源源不断进出的现象。
看设施
正规的游泳池更衣后必须通过强制性淋浴和含有较高余氯的浸脚消毒池才可以进入游泳池。
闻一闻氯味
靠近池水后,先闻一下池水里有无漂白粉的味道(即余氯味)。
如果有较重的刺鼻味道,消毒药可能过量,过量的消毒药对人体的黏膜有刺激作用。如果可以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说明余氯的含量基本合格。
摸一摸水质
用手感觉池水是否有皮肤不适感,经常游泳的人都能感受到水的软硬,若感觉水质硬涩,甚至有瘙痒、疼痛的感觉,水质可能较差。
9类人员严禁进入泳池
根据相关规定,严禁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疹(包括脚癣)、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精神病等患者和酗酒者进入泳池游泳。
温馨提示
进入泳池后
要养成以下良好习惯
1
所有的游泳者在进入泳池前,要自觉进行冲淋,洗净身体,换上游泳衣,戴上泳帽和泳镜,经浸脚消毒池消毒后,再进入泳池。
2
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3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4
玩水结束之后一定要用沐浴露洗澡,这样才能将有可能沾染上的细菌、病毒、污垢等清理干净。
出品|石龙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丨镇文化服务中心 东莞疾控
文、图、编|朱梓佑
校|徐晓盈
审|张雯彦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宜居石龙”,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