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权威科普
90多岁的罗老先生,患有帕金森病,数年前开始出现行走缓慢,并逐渐出现起步、转身困难的症状。服用帕金森药物后,僵硬等症状有所改善,但行走始终很不方便,对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
帕金森病例
起初,患者来到神经外科的神经调控实验室想尝试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经过神经外科卢健军副主任医师评估后认为,患者年龄较大,手术风险高,而且手术对冻结步态改善不够理想。因此手术对患者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案。为此卢主任给病人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仪器,老人家戴在身上,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
我们先看看老人家平时走路的情况:
当老人家带上了冻结步态干预装置后:
经过适应训练,老人家完全不需要拐杖行走:
这种神奇现象是什么呢?
冻结步态是导致晚期帕金森病人跌倒的重要原因,其中多巴胺抵抗型的冻结步态,往往对传统帕金森病药物没有太好的效果。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虽然可以通过交叉电脉冲、变频刺激或者脑桥核刺激可以有一定改善。但总体而言,比其他的帕金森病症状的治疗效果差。
近年研究发现,在药物和手治疗术之外,有一类康复性的“补偿疗法”可以治疗冻结步态。这类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适合患者日常应用。再联合药物、脑起搏器疗法,有助于改善冻结步态,提高疗效。
冻结步态的补偿疗
如果通过外部提示(视觉、声音、体感等类型的刺激信号)或内部提示给患者提供“目标导向”,有望补偿基底节调控障碍,从而启动步伐、开始行走、连续行走。提供这些外部提示、内部提示等,补偿行走调控障碍的方法,简称补偿疗法。这是一类非药物、非手术的康复治疗方法。
补偿疗法:外部提示
外部提示是指给予冻结步态的患者有意义的视觉、听觉或本体觉的刺激信号,这些刺激可强化和促进运动的序列化。外部提示是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最常见的补偿策略。这些外部提示提供一个预先设定的运动参考物或运动目标。例如,按照节拍器提供的节奏或者有节奏的声音来行走;在地面上规则的二维或三维视觉线索提示下行走;在激光束引导下踏步走(通过助行器、皮带、手杖或鞋子射出激光束照射在地面上)。冻结步态的患者在平地上难以行走,却可以爬楼梯,其原因可能是台阶提供了规律性的三维视觉提示。
治疗冻结步态的外部提示包括:
视觉线索:
在行走前方地面设置与步伐匹配的二维或者三维的视觉提示;
声音线索:
在患者行走起始和行进中,给予与步伐匹配的有节奏的声音提示;
本体觉线索:
在患者行走起始和行进中,给予下肢有节奏的振动提示。
在不服药状态下,这些听觉和视觉的提示可减轻冻结步态。对提示的反应通常取决于外部提示的类型,视觉提示调节步态的运动比例和步幅,而听觉提示步态的时间和肢体的协调。
在卢主任给罗叔安装的设备,就是功能神经调控实验室依据这个原理配备的一种冻结步态干预系统,它通过感应器提前预知冻结步态的产生,立即通过激光、音乐以及脚踝震动进行步态干预,从而是让患病的病人摆脱冻结状态。
结语
除了外部干预,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功能神经调控实验室,还有包括自身引导、补偿平衡需求、调节心理状态和使用新的步行模式的其他多种的补偿疗法。这些方法都属于神经调控的范畴,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帕金森康复医师系统按照中国帕金森病康复专家共识进行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专家介绍
专
家
介
绍
张勇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
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及南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世界颅神经疾病医师联盟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首批认证神经外科专科医师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外科管理分会主委
广东省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擅长复杂的脑动静脉畸形切除、复杂的脑动脉瘤夹闭、颅底巨大复杂的肿瘤切除、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切除、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听神经瘤及三叉神经鞘瘤手术、岩斜及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颅颈交界区畸形矫正、高颈段脊髓肿瘤切除、脊柱退行性病变及内固定术等。
专
家
介
绍
卢健军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调控实验室
国际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协会(MDS)会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成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分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及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SCI及核心论文多篇;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擅长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全面综合治疗,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和眩晕及平衡障碍相关疾病专病门诊,运动障碍疾病DBS术前评估及术后程控工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