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个省级功能性产业园——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下称“文化产业园”)自建设以来,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探索了一条真正打通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推动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在农业领域引起“现象级”关注。7月29日,一场关于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现象价值的闭门研讨会上,政府部门、三农专家学者、一线企业等三农智囊团齐聚羊城,为文化赋能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人才归巢
搭建新生力量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2018年,广东省以史无前例的政治高度、工作强度、投入力度全域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进入高速建设阶段,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产业园建设推进如火如荼的另一面,也面临着农业产业人才缺口巨大的难题。而文化产业园的落地建设,恰如久旱甘霖,通过搭建“核心技术+产业融合+场景实现+示范推广”的模式,让人才有了聚集地和孵化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三级调研员郑亚玲提到,第二轮功能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便是以文化产业园建设模式为范例的。
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也认为,文化产业园创造了解决如何协调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两种思路——一种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复杂性,使其孵化更多产业发展可能性;另一种则是动员更多专业化力量来提升农业产业专业化,打造一批农业品牌来推动生产建设。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海洋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主任黎祖福与澳门大学助理教授操群同样关注了人才培养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突出作用。“做产业园要关注培养新农人,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去,这样对农村的稳定发展才是持久性的。”黎祖福认为,要将文化服务农业产业的势能转化为更大能量,必须通过改变产业园区村风民风、吸引年轻人回流乡村、协调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跨县区产业提质增效等方式,营造文化理念,丰富品牌内涵,实现农村农业真正的灵魂改造。操群则提出进一步提炼总结文化产业园的经典案例和精神内涵,将其编进教材、引进课堂,培养农业发展新生代力量。
“文化产业园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让人才有了大显本领的机会,形成非常好的产业竞争氛围,这是广东的特色。”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洪盛充分肯定了文化产业园对人才振兴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但基于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仍存在的经营主体松散、产业链条较短、效益未实现最大化、联农带农机制还不够紧密等四个初级阶段特征,他建议,下一阶段省级产业园建设要着重往集群化方向发展。
数字引领
推动产供销体系重构
7月初,“我在乐昌有棵黄金树”认养活动引爆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2022年韶关乐昌市黄金奈李营销的第一炮,认养活动卖火了黄金奈李,也卖笑了种植户。这是订单式农业带来的效应。
产销信息不对等一直是传统农业发展的痛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其中一个使命便是利用大数据扭转被动局面,提高产销环节信息互通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正如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所言,今天的大数据不再只是最基础的统计,而是已经赋能到整个智能系统的分析和判断里了。因此,基于大数据,农业产业系统可以搭建起与市场需求、消费能力、产能判断、环境因素、产品定价、文化亮点及销售趋势等相关的全产业链智能解决方案,摆脱农民“靠天吃饭”的受制局面。
综合性应用不足是当前农业大数据现存的较大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华南农业大学农村电商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易法敏认为,农业大数据需要搭建一个包含种养、深加工、交易、电商、科普、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平台,从而为某一种农业具体化的场景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不应该只是让农业经营主体学会下载使用各种APP或小程序,学会简单的上网沟通交流。”
“推动农业产供销方面的重构,就是我们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广州盒马鲜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黄洁总结,“产”即产区资源,“供”即盒马遍布全国的供应链网络,“销”即盒马在全国首屈一指的营销能量和线上线下流量。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精准对接渠道和稳定销售保障为优势,盒马也依托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探索了独特的农产品营销新模式。广东春风天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通过跨境电商直播、IP形象设计等数字化营销,将农业产业的“人、货、场”有机结合,助力三产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广东农业品牌走向世界。
农业一二三产如何才算真正融合?“融合不是北方老百姓讲的这个笑话——养一头羊是第一产业,杀一只羊是第二产业,卖一只羊是第三产业,而是要考虑到现代化,特别是智能化。”原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郑宏宣认为,三产融合应该要有一批新农人,让那个手机成为新农具,让数据成为新农资。
要素集聚
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是我们参与投资的项目之一。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来到我们的产业园,将真正代表广东的农产品带到全国、全世界。”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晓燕。
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位置特别,距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仅3公里,能真正实现“一站到机场,一线到天河”;经历特别,通过微改造、产业引入和文化融合,实现从百年古村落到特色文旅小镇的创新跨越;内涵特别,作为文化产业园核心园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创业者,让这里成为广东农业面向全国、飞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是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在乡村振兴板块的融合实践,也是研讨会现场多位专家关于文化产业园推动多产业融合的生动呈现。
“在满足粮食安全和农业作为工具的前提下,农业本身还可以成为载体和场景。”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叶红认为,中国的乡村,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乡村,要朝着硅谷方向发展——在一个大农村产生了最高效益和最高价值。“以现代农业为载体,荔枝树产生价值的可能是树下的民宿,美丽乡村的价值可能在其作为企业总部和科创基地。”
当农业不仅仅是农业,当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也不仅局限在文化产业和农业产业中,文化产业园还能有哪些创新作为呢?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张鹏认为,文化产业园可以在已有成功经验中继续探索建立一个以农具文化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将宅基地改革试点、土地自主改革、养老、旅游、乡村振兴等要素聚集到一个空间中来。广东财经大学博士、讲师的余川则在今年3月六部委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找到了答案——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八大重点领域赋能。“很多时候我们讲农业还是基于农业本身,带有一定的封闭性,现在可以从资源的角度看新的农业,而文化产业园是资源聚集与协调的平台,推动多产业融合形成发展。”
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农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文远竹认为,要通过“农业+新媒体”“农业+旅游”等方式讲好农产品故事,“农业品牌建设第一点就是要理直气壮地擦亮广东农产品品牌、搞好地域品牌建设”。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仲恺农业品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邓保国则强调,农业品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品牌体系化、销售渠道化、营销全案化、营销行动化、宣传故事化以及品牌可持续化六个方面。
“文化与科技可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翅膀”“文化服务对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来说任重道远”“广东的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郑业鲁的三个感想,道出了他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过去成绩的肯定、现在进展的鞭策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在他看来,文化范围很宽泛,农业范围也宽泛,乡村振兴范围更宽泛,而三者碰撞,定能有许多不一样的火花。因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虽才起步,但未来可期。
【记者】李思敏
【摄影】谭家富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