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张磊:通过数字化驱动,全生命周期高效减碳 | 聚焦“双碳”未来

绿动广东
+订阅

 绿色是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要求。广东日前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受访者供图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受访者供图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对此表示,数字化是最佳的减碳武器“以创新为引擎,坚持软、硬件技术融合,尤其要注重软件研发的敏捷灵活与快速迭代,数字化驱动全生命周期高效减碳”

01

创新是企业低碳转型突破口

南方日报:减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实现高效的端到端管理?数字化的应用如何贯穿其中?

张磊:我举个例子,施耐德在上海的一家工业控制元器件工厂,空压机不仅是工厂重要的辅助设施,同时也是主要耗能设备。但这座工厂仅凭一套智能系统,就提高了8%的能效,借助逻辑控制算法分析数据和控制运行工况,把3台空压机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每年节约的电量足以支撑一辆电动车行驶10多万公里。

这家施耐德电气工厂就是我们作为领军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积极创新的一个缩影。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商业逻辑将发生巨大变化,创新已成为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南方日报:您提到企业商业逻辑将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理解?

张磊:到了低碳时代,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会逐渐回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将会给能源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带来新挑战,企业也要面对“发电侧清洁化、用电侧电气化”的全新产业结构。

原有的商业逻辑正在被数字化与绿色化双重转型所改变,创新便是企业顺利迈过这次转型挑战的关键动力。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5%的企业认为技术和创新是迈向碳中和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也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不只做企业社会责任的CSR,更要在业务运行的方方面面坚持ESG;不仅要做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也要做赋能者;同时仅有业务变革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变革。

南方日报:创新起到怎样的驱动力作用?

张磊:企业无论在产品、流程和商业模式上都要进行重大创新。通过新技术、新产品降低“绿色溢价”,同时通过模式和机制创新适应“绿色溢价”,最终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帮助企业解决真实的痛点和问题。

02

数字化技术兼具绿色与经济价值

南方日报:为什么说数字化转型是创新的一个关键?

张磊:能源利用效率想要更进一步,必须依赖能源管理技术的突破,数字技术能够与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碳排放领域深度融合,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促进传统产业能源优化、成本优化、风险预知及决策控制,整体上实现节能降本增效提质。

施耐德电气联合伙伴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收益》报告显示,通过数字化的能源管理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可全面减少碳排放量,帮助企业平均减少20%的碳排放量,最高可减少50%的碳足迹。

数字化是可以实现敏捷创新并立即大规模使用的技术,与发展新能源和电气化等其他减碳举措相比,数字化技术兼具绿色与经济价值,并且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因此,数字化创新是当下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

南方日报:数字化手段是如何起到减碳增效的催化作用呢?

张磊:要将数字化技术结合到具体应用场景中,为用户带来可衡量的价值。创新要避免走入一味追求新技术的误区,施耐德电气的经验是将大量成功的人工智能算法融入具体的减碳场景,最大化激发技术的场景价值,切实助力企业加速减碳,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家绿色科技企业,施耐德电气从专注硬件创新拓展到软硬件一体化创新,更加强化了数字化与软件应用的新趋势。施耐德电气持续加强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再到软件和数字化服务三个层次的创新与融合。通过将硬件软件化,并对软件进行持续强化,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实体应用场景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的全面管理。

2013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服务部,集中力量进行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也在去年落地北京亦庄,与上海、深圳、西安的三大研发中心相互协同,构建软硬件一体化、绿色化、数字化的研发体系,并面向全球输送中国智慧。

创新的突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截至2021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数字化研发人才已达到了总研发人数的28%。公司研发人员近3年内增加了近30%,新增人员中超过50%专注于数字化研发。

03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开放式创新

南方日报:“双碳”背景下的创新机制是否也有所改变?

张磊:随着数字化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以及减碳要求的逐渐明确,中国企业的转型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本土化。经过连续的探索与合作,我们发现,创新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创新正在从企业内部的独立创新变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开放式创新,联合开发和孵化数字化创新业务成为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的选择。

在传统创新机制下,企业内部通常是提需求、找技术、找方案,本质上并没有打破边界,一直都在企业内部自我流动。而联合共创则打破了内部壁垒,给企业带来全新的视角与尝试,通过与外部创新力量的合作融通来找到数字化转型中的有效突破点。

融通创新并非大企业一枝独秀,大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着创新灵活性不足、业务边界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同样需要中小企业在融通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反向赋能。

南方日报:所以企业应当如何把握机遇?

张磊:目前必须意识到,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席卷全球,企业亟需抓住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的历史机遇,以敏捷开放的方式充分放大数字化的叠加效应,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产业结构,向“双碳”目标迈进。在低碳时代,行业先行者们不仅能够化挑战为机遇,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的背后,多维度、深层次的创新才是最有力的武器,是企业永葆活力的制胜之道。

【记者】刘倩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甘韵矶 陈梅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