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近海发现鱼类新物种:南海海蛾鱼和中华海蛾鱼

南方+ 记者

7月29日,笔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目鱼类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研究团队基于近岸海龙目鱼类资源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报道了2个海蛾鱼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和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动物分类学》(Zootaxa)和《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杂志上。

海蛾鱼是一类小型底栖的海洋硬骨鱼类,隶属于海龙目,海蛾鱼科,广泛分布于从南非到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温带和热带近岸海域。长期以来,海蛾鱼作为药源生物在中药材市场广受青睐,同时在水族观赏市场也大量流通。统计显示,仅在菲律宾薄荷岛一地,每年就有70多万条海蛾鱼被交易。有学者认为,海蛾鱼的种群密度较低且存在“一夫一妻”的单配制繁殖特征,加之其较弱的扩散能力,使得海蛾鱼可能对于高强度的捕捞活动十分敏感,其野生种群也正面临巨大威胁,然而有关海蛾鱼分类及种群资源的研究十分匮乏。

中华海蛾鱼。

中华海蛾鱼。

我国之前共记录有海蛾鱼3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及其以南的近岸海域。为避免海蛾鱼物种资源尚未被充分认知就面临绝灭,此次研究对我国近海的海蛾鱼物种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样本的形态和遗传学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团队在厦门、阳江和北海海域确认2个新的海蛾鱼物种。其中,中华海蛾鱼模式产地(模式产地是指对物种定名时用来定名的原始标本产地)为福建厦门近海,其原本一直被认为是飞海蛾鱼(Pegasus volitans);南海海蛾鱼模式产地为广东阳江近海,其长期以来被认作短尾海蛾鱼(Spinipegasus laternarius)。新增的2个海蛾鱼新种正模及副模标本目前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全球海蛾鱼科鱼类自此从6种增加至8种,其中我国近海共分布有5种。

 南海海蛾鱼。

南海海蛾鱼。

专家表示,本研究结果增进了人类对于海蛾鱼科物种资源的认知,同时也为我国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南海海洋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荣荣和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颖懿分别为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林强和助理研究员王信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记者】卞德龙

【通讯员】王信

编辑 吴昂霖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