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老艺术家曾大胆放话《看完这个,以前的动物园都白逛了》,邀请科普作家花蚀带大家沉浸式地逛了逛广州动物园。
坦白说,在这么正经地逛动物园之前,老艺术家对这里的认知,就仅限于模糊的童年记忆、动物可爱到令人尖叫,以及“网红”齐刘海狮子了。
但经历过一上午高温、雨水和知识点的洗礼后,老艺术家对许多动物有了新的认知——
马来熊胸前有一道“U”形的印记,为它们这种“世界上最小的熊”平添了些许超人一般的威风。但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的脚底和掌心,都是温柔的肉粉色。
小熊猫馆里有一棵苹婆树,会结红色的果实,吃起来像栗子。小熊猫也会摘苹婆果来吃,但据闻苹婆果壳里有皂苷,所以小熊猫会一边吃一边吐泡泡。
△ 广州动物园,小熊猫馆
甚至,在动物园待的时间稍久一点,我们就发现狮子阿杭虽然因为齐刘海在全网红了,但在狮群之中它的地位其实不太高。当母狮霸占了阴凉处睡懒觉,它只好顶着一头非主流毛发,在太阳底下暴晒。
△ 广州动物园的网红狮子阿杭
走进动物园,我们就像走进了动物的家。什么样的家对于动物们来说才是更舒适的?作为客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带着尊重参观它们的家?带着这些问题,老艺术家在直播结束后和花蚀坐下来聊了聊。他跟我们分享了一些逛动物园的“秘籍”,还有最近中国生态保护一线上的故事。
△给黑猩猩煲汤,广州动物园的特色有了。/微博截图
我一般推荐别人去动物园,
至少是得去逛两遍的。
新周刊·九行:你有一本书名叫《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可以具体说一下我们该怎样正经地逛动物园吗?
△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花蚀著
花蚀 :我一般推荐别人去动物园,至少是得去逛两遍的,无论是你所在城市的动物园,还是旅行时去看的动物园。
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先全部逛一圈,在时间允许范围内把所有东西都看到,知道有什么动物,初步性地去感受这个动物园什么东西比较有特色、什么东西你更喜欢。
找到你喜欢的展区或者动物之后,重点就是去观察动物,它有些什么样的特征,有什么样的习性。还可以深度一点,比方说他做了什么事情,每个季节它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 逛动物园首先要学会观察动物/ 图虫创意
我们逛动物园最重要的,不是看一个动物长什么样。一个动物长什么样,这你没必要去动物园,在网上看个纪录片或者百科里搜搜,都能看到更高清、更近的照片,而且还不用大热天那么累地跑一趟。
我们到动物园里,就得去看我们在网上看不到的那些东西,看那些我们能够亲眼去观察、去感受的那些东西。这才是逛动物园最重要的一个状态。
比如像我们刚刚逛广州动物园,先全部逛一遍,简单感受哪些动物养得好、状态舒服。接下来,我们可以重点去看那些之前没有见过的动物。像这里的海南坡鹿,基本上只有广州的动物园里才有。还有一些特别的个体,比方说“洗剪吹”的狮子,去看它不一样的特征,了解它的故事,就像追星一样。
△ 海南坡鹿/ 图虫创意
然后第二次来,我们要看动物不一样的行为。比如广州动物园小熊猫展区,这个展区非常立体,你能够看到小熊猫在树上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展现和别的地方的小熊猫不一样的状态。
如今确实有很多人在做动物福利,
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只是凤毛麟角。
新周刊·九行:如今还有很多人觉得动物园只是给孩子们去的地方,导致许多城市的动物园都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但同时也有像一些长隆野生动物园、红山森林动物园这样的动物园,慢慢地积攒起了人气,你觉得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花蚀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方开始兴建服务于市民的公益动物园,比如广州动物园其实也是那个时候建的。本质上,当时中国动物园学的是苏联动物园的模式,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大型动物园的动物量达到了一个顶峰,还有很多敬业又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各个园内工作,所以当时中国动物园的水平还可以。
△ 广州动物园大门/ 图虫创意
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物园就经历了一些阵痛。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很多城市公益动物园从市中心——离大家比较近的地方,迁到了城市郊区。地方更大了,但设计、饲养水平并没有什么进化。变成所谓的“野生动物园”之后,动物园也从公益性质变成了商业性质,票价高了许多,更少人愿意去了,很多动物园便开始一蹶不振。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哈尔滨的动物园。哈尔滨动物园搬到郊区后,远了几十公里,尤其到了冬天,动物园里根本没有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状态。
可能在2010年后,动物园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想法,越来越多动物园开始讲动物福利。本来就应该先做好动物福利,再去谈其他的娱乐、教育等功能。
如今确实有很多人在提动物福利,但能真正做到的其实是凤毛麟角。国内现在做得比较好的,是红山森林动物园,还有长隆野生动物园。
△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豹子“越越”只有三条腿
你能看到这些动物园里大部分动物生活状态是很好的,展示方式也很高级。比如长隆野生动物园给河马做了一个透明的池子,有非常好的过滤系统,而且游客透过透明玻璃,能看到河马是如何在水中漫步的。还比如红山森林动物园新建的中国猫科馆、本土动物区,它都聚焦到中国动物的保护本身上来,动物福利也有保障。
新周刊·九行:现在许多动物园都提到给动物做丰容,你能介绍一下丰容都有哪些办法吗?
花蚀 :丰容其实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过程。很多动物园说要给动物丰容,就弄了个新的爬架,然后可能一两年都不变,这不叫丰容,这是做装修。
做丰容首先你得有一个丰容库。你得有“A、B、C、D、E、F、G”这么多种方式,列个表,今天用了A,明天就用B或C,观察每一种丰容方式带给动物的效果。可以按照表轮流或随机地把丰容方式做一遍,剔除出一些效果不太好的,然后再及时更新补充。丰容就是需要不停地滚动或演进。
比如我们看到给马来熊藏食物,这是一种丰容。我们可以给它提供不同的食物种类,带来不同的味道刺激。另外藏食物的地点也可以随机变化,增加它爬树、翻洞等不同的状态。除了食物丰容,我们也可以给它们一些玩具,这也是丰容的方法。
△ 马来熊/ 图虫创意
新周刊·九行:除了动物福利,动物园在自然教育这块还可以做些什么?
花蚀 :动物园有4个功能,娱乐、保护、科研、自然教育。许多动物园可能没有做科研和保护的余力,但如果连自然教育都没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我碰到过一家动物园,他们的工作人员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便百科一搜就知道动物是什么状态,哪还需要做什么介绍牌呢。这是非常愚蠢的,他们压根不懂教育是什么。
动物园要做好自然教育,首先得立足于自己养动物的经验,你得知道自己养的是什么动物,你知道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它有什么样的习性,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地位……一切都是基于动物本身,然后再将它的生活展示给大家。
△ 动物园要做好自然教育,首先得立足于养动物的经验
你得让游客能够理解它的生活状态。比如鹿每年会换角,这个时候它需要把角上的皮全部磨掉,这个过程看起来会非常血腥。一般游客经过,如果没有科普,他们很有可能会怀疑动物园虐待动物。反之,如果你能把这些状态解释清楚了,游客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不会对你有一些什么非议。
其实很多动物,我们都能像讲述大熊猫一样,去讲述它们的故事——讲它们的来源,讲它们每天的生活。它们受到的关注度可能没那么高,但只要观察仔细了,我们都能在它们身上发现许多有趣、可爱的事情。很多做自然教育的人没有动脑子来做这件事情,这是一个蛮可惜的状态。
动物园有很多方式拥有好声望和更多关注,
而不仅仅是靠喂食互动。
新周刊·九行:疫情以后,很多动物园都面临严峻的经营问题。单靠售票可能不能支撑一家动物园活下去,你怎么看待动物园内设置互动喂食区、做马戏团表演等现象?
花蚀 :其实有很多方式能让一家动物园拥有很好的声望,同时获得很多关注,而不仅仅是靠喂食互动。这是一种老套的、饮鸩止渴的方式。如果人流量小、大家素质高,这时候排队去喂食、摸一下、握个手,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但有时候动物园需要面对瞬时激增的人流,这种情况下还搞互动区,动物就有可能受伤。
△ 面对动物园激增的人流时,喂食互动很容易令动物受伤/ 图虫创意
如果一家动物园甚至又开始做马戏团的话,那跟动物福利改进,就是一个南辕北辙的事情了。
自然不是为你而生的,
它会让你觉得有趣,也会给你带来麻烦。
新周刊·九行:近几年,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也变多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跟它们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花蚀 :因为我们的城市里太久没有出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可能大家日常只能看到一些野鸟,没有见过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兽类,这可能会让大家对自然产生一种特别浪漫的偏见,觉得自然就是美好的,就是能让我们愉快的。
△ 由于在城市里很少看到野生动物,人们容易误以为自然只是浪漫的
但其实不是那样,自然不是为你而生的,它可能确实可以给你带来一些非常有趣的感受,但同时自然也会带来一些你可能会觉得不太方便的麻烦。
比如上海的貉。虽然它没有主动攻击过人,但毕竟数量多了还是会带来噪音、粪便问题,有时候它们还会打洞,会吓到一些人。但我一直觉得除非是那种最严重的情况,或者实在受不了的情况,我们都得容忍它们的存在。
△ 疫情时期,由于居民活动的减少,不少貂“进城”生活
一方面,这种容忍能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自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多动物的有意思的地方。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个经济问题,当我们希望自己的城市自然越来越生态化的时候,这些动物便是无法避免的。上海现在可能有三五千只貉,你真的能把他们全部抓住往城外扔吗?这在经济上就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容忍自然的存在。
就像北美浣熊。它们很是会扰民,但它们的存在也会很有意思。你喜欢它也好,不喜欢它也好,它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新周刊·九行:最近你都在一线的生态保护区来回跑,有注意到什么有意思的事吗?
花蚀 :现在很多保护区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保护区里面还是有人。中国除了西北人特别少的地方,绝大多数保护区里都是有大量居民的,尤其是有很多保护区所在的地方是一个贫困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兼顾动物和这些居民的生活,如何在做保护的同时能够让居民致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 如何同时兼顾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是很多保护区面临的问题/ 图虫创意
我最近去的保护区是山西的和顺县西部生态功能保护区,那儿的顶级动物是华北豹。华北豹在中国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这次去和我2019年去的时候状态很不一样。这几年那个地方修了高速公路,很多动物都吓跑了,之前我晚上开车出去找动物,能在公路两旁看到了赤狐和很多狗獾。这次去,我们还深入到非常窄的小路里去,也只看到了4只狍子,这说明那个地方现在面临的扰动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 华北豹/ 图虫创意
那条路会极大地提升当地人的交通水平,能够让他们到太原的时间从三四个小时缩短大概40分钟,还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就业机会。但这条公路对当地生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不知道。
你面临的是二选一的难题,我觉得怎么选都是对的。这是目前国内很多保护区所临的挑战,你必须得想办法把动物和人都兼顾了。
动物园是有原罪的地方,
但在一定情况下,我们需要动物园。
新周刊·九行:看过许多野生动物的状态后,你会不会更觉得动物园是一个有原罪的地方?
花蚀 :当你能够在野外看到很多动物的时候,你的确会觉得动物园的动物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有意思。
我一直说动物园是一个有原罪的地方,它剥夺了动物的自由。但同时,有很多观察你也只能在动物园里面做。我们有时候在野外看动物,要跟着它们跑很远,或者说要在山上找很长时间,很难直接去细致地观察动物。这种情况下,我们是需要动物园的。
而且很多游客不像我们这样有机会到野外,去看真正的野生动物。像我去梵净山看金丝猴,是花了20天时间还有不少钱才能看到的,这对一般人来说各方面成本都过高。
中国现在在建立的国家公园体系,其目标就是要从以前那种特别封闭的状态,变成让人进去旅游、看动物的状态。
△ 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目标是让人进入自然去看动物/ 图虫创意
要实现这个转变,你不能只靠公园里的植物、山,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乐趣是不够的,人们想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
目前国内的各个保护区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它的动物的丰富程度,没有非洲、南亚或者北美那么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公园的运营者动动脑子。国内有一个我看动物看得非常爽的地方,是在云南的白马雪山,那里有一个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它不是真正的国家公园,但那个地方有大量的滇金丝猴,是人们用食物招引来的。这些猴子和当地人已经很熟了,每天工作人员会像放牧一样把它们从这个点带到那个点,给它们一点吃的。
△ 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金丝猴一家/ 图虫创意
这是目前国内一般游客最容易看到大型灵长类动物的地方了。但它也存在一点争议,人们觉得用食物招引动物对它们影响会很大。
这个地方首先让人看到动物了,它带来的旅游价值、对当地社区的价值、对整个物种保护的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新周刊·九行:动物园的行业圣经是《如何展示一只牛蛙》,它还有个副标题是《一个动物园人的梦》。如果是你来展开想象的话,你觉得未来动物园会是什么样的?
花蚀 :如果只说一个状态的话,我希望未来的动物园能够通过养好动物赚到钱。
道喵叽
你喜欢逛动物园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