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调研进行时②|宣讲故事,重现情景剧,发掘传统文化,北理珠学生走进汕头隆都

南方农村报

7月2日—7月7日,广东省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红色讲坛”宣讲团前往汕头市隆都镇开展为期6天的深度调研,在建团百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时代背景下,实践团挖掘革命文化和乡村振兴成果,通过调研隆都镇红色革命区和乡村建设示范村,展现近年来隆都镇在红色文化建设和乡村建设的成果。

隆都镇拥有众多革命老区村,红色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留下了许多重要党组织的设立和发展的印迹,有党组织成立时间早、斗争持续不间断、重要历史人物足迹多、红色资源数量多等特点。

广东省汕头市隆都镇航拍全景。

广东省汕头市隆都镇航拍全景。

 “讲”—赓续红色基因,传递青年之声

“宣讲”是该实践团队的一大特色。宣讲团结合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事迹及精神,开展一场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架构,以女排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科学家精神为脉络的崭新宣讲活动。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宣讲人王铭喆同学在宣讲中呼吁道:“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心怀祖国,永不言败。宣讲人赵楷萱同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并且发扬女排精神,以无悔奋斗书写新时代华章,以顽强拼搏的奋斗姿态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跑出属于我们最好的成绩,不负伟大时代。

“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的斗士”,宣讲人向俊城同学认为我们应当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时代征程,把汗水、热血挥洒在祖国大地上,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宣讲团以宣讲的方式把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时发出的冲锋呐喊在人们耳畔停留回响,内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蕴意。让家乡宣讲不拘泥于形式,走进群众的生活,从而发挥更好的宣讲效果,弘扬革命先辈精神,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演”—还原抗战场景,展示英雄故事

在隆都镇樟籍村圈灯北路四横巷6号,有一处朴素、简陋的院落,是“党的好干部、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人民的好公仆”许士杰同志居住、学习和开展革命的地方。

“同志们,今日抗日形势之严峻,中华民族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抗日救国是全体中国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咋们应该继续引导更多有志青年参与抗战中,全体潮汕人民应该联合起来!”团队成员以隆都镇著名抗日英雄许士杰同志为原型,在许士杰故居中拍摄一个15 分钟的红色情景剧,还原当时紧张的抗战氛围,帮助观众重温那一段峥嵘岁月,进一步弘扬抗战精神,让那些过去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人名与事件,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展示英雄故事,赓续红色基因。

宣讲团成员进行红色情景剧拍摄。 

宣讲团成员进行红色情景剧拍摄。 

“红”—探讨红色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为全面了解隆都镇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况,团队成员前往隆都镇政府对隆都镇党委副书记林泳城和党委委员、妇联主席蔡桂涵进行专访,通过采访了解当地相关的红色资源和居民对乡村红色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探究如何将当地的红色文化特色资源融入乡村建设。林泳城书记向实践团介绍隆都镇的红色资源——南溪村天水世家、南溪渡、南溪老根据地革命烈士纪念碑,后沟村丽泽斋、荆祖祠,樟籍村许士杰故居、“寿春堂”药店等,着力打造为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并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帮助南溪、后沟、樟籍等革命老区村拍摄革命史宣传短片,进一步记录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乡村红色文化的发展应当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发挥其传统文化特色,发掘各村的文化底蕴,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林泳城说。

宣讲团对林泳城书记、蔡桂涵主席进行专访。

宣讲团对林泳城书记、蔡桂涵主席进行专访。

“新”—新乡村的“新变化”

专访过后,实践团一行来到新乡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近年来,新乡村着力打造秀美乡村,打造出有隆都特色的新农村。

  

汕头市隆都镇“新乡”新农村建设。 

汕头市隆都镇“新乡”新农村建设。 

新乡村位于澄海区隆都镇西北部,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因该村为侯邦村黄氏先祖迁移至此创建新的乡村,原称“侯邦新乡”,后简称“新乡”。

“近年来,我们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推进水体治理,营造水清岸绿生态、推进美化提升,打造特色景观景点’为主要做法”,林泳城向实践团介绍。此外,他还表示,新乡村还开展“清垃圾、治污水、整六乱、修村道、建广场、美环境”等措施,现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乡村在上级支持下,对向东池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美化覆盖面积达2976平米,此外,该村还用艺术压印地坪美化广场、对原有的旧公厕升级改造等。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新乡村修建了两条村道,全长共375米,覆盖面积达1775平方米,同时,在路旁两侧建有多个景观灯,进一步提升新乡村的容貌。

不仅如此,新乡村还有编竹篾手工业传统。在新乡村,编竹篾是一项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技艺,该传统始于清代,为潮安县礼阳竹器工人传入,主要编织产品有畚箕、箩、筐等,在民国时期,新乡的畚箕就已远近闻名。

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可偏偏有人颠覆了这句谚语。据新乡村1938年出生的老人黄照湖介绍,编竹篾一直以来是新乡村、侯邦村村民赖以生存的一项手工技能,“侯邦村有一户村民编织出来竹花篮非常细密精致,表层刷上桐油后甚至可以用来打水。”黄湖照告诉我们,他60年前专门买给妻子的竹花篮仍完好无损,由此可见,新乡村、侯邦村编竹篾技术之高超,编织工艺之精湛。

当地人在编竹篾。

当地人在编竹篾。

用脚步丈量大地,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绘出隆都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依托美丽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乡村红色文化与当地红色资源充分结合,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乡村革命先辈故事,提升党史教育的参与性,让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更多人了解家乡先辈的革命精神以及学习家乡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底蕴和爱国爱乡之情。经过了6天的深度调研,同学们都认为社会实践像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这门课上讲的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变得可观、可感、可行,也能帮助我们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

团队成员在丽泽斋前合照。 

团队成员在丽泽斋前合照。 

【记者】汤颖琳

【通讯员】王铭喆

【图片】王烁 陈镇锋 余蔚彤 向俊城 陈奕森 张佳欣 隆都旅游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袁雪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