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已经获得了3000多万的点击率,原作者衣戈猜想已经涨粉至200多万。
几天内,“二舅”成了全网的热搜词,每日的热搜都能看到“二舅”这一关键词。
大家反复观看着这个视频,“细嚼慢咽”起视频中每一句文案,“敬二舅”成了b站又一个名梗。
这一热度远超作者预期,也远超平台bilibili的预期。
不少人试着分析视频爆火的原因,除了主角二舅经历过于传奇,视频还切中了大众的情感共鸣点。
标题中的“精神内耗”是去年流行起来的词,虽然不是所有人能说清楚它什么意思,但它就跟“内卷”一样,概括了当代人被各种情绪和事务撕扯的乏力和焦虑。
而UP主拍摄的二舅故事,不仅治好了他本人的“精神内耗”,也治愈了观众,令人动容。
然而,视频火了后,随之而来的是舆论场的巨大的撕裂。不少人质疑二舅其人的真实性,开始深扒UP主过去的言论,甚至质疑视频的文案是抄袭的。
截图于《中国新闻周刊》微博
这些忽如其来的恶意质疑,是UP主@衣戈猜想始料未及的。为了保护二舅和姥姥,他已经暂时把他们从小山村接走了。
衣戈猜想的微博截图
UP主单纯想发个视频记录下舅舅,用意很纯粹,但误解也许是表达者的宿命,撇除掉那些恶意的指摘,讨论并未因为他的澄清而终止。
视频发出的第二天,UP主@衣戈猜想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主动解释了关于他的种种讨论。
视频推出后,有不少人质疑视频在美化和歌颂苦难,UP主认为二舅给自己最大的触动,“其实是二舅在挣扎与困顿当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
新华社采访截图
目前的舆论场,很多人搞混了“歌颂苦难”和“歌颂人在苦难面前不跪下”是两码事。
《活着》里有这样一段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避开。”
UP主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问题时,称“余华老师的作品我基本上全部都看过”,所以他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谓的看似美化、浪漫化,更多是UP主为了避开悲情化。
二舅的经历,确实很容易能赚到观众的怜悯与泪水,但是UP主刻意选取了电影《史密斯夫妇》里探戈的配乐,时不时把自己的梗破掉,他并不想自己的视频搞得悲悲戚戚,哭成一团。按他采访的说法“我不会逼着你哭”。
UP主称这种克制源于汪曾祺,但那种调侃源于王小波、王朔,还有一点冯唐。他的这种刻意解构,为的是让视频里的二舅优雅且好玩。
很多人看完视频后觉得被治愈,而背后的逻辑无非是:一个活得比我还惨那么多的人,都能坚强活着,我应该感恩生活,少点抱怨。
但这完全不是UP主的原意!
首先他自己在教学生活中就从来不这么说教,他很少跟学生说要努力、要感恩,他很清楚“因为这些学生现在已经完全不吃这一套了”。他更倾向于用身教,多于言传。
再者,很多看完后治愈的人,会因为二舅的故事选择躺平,这更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笔者认为,二舅并不代表一种逆来顺受和认命,而是一种和自己和解后,不向苦难低头,用UP主原话““你应该接着跟世界继续干才对”。
这不是犬儒精神,而是一种西西弗斯精神。
二舅身上集结了很多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他注重家庭,吃苦耐劳,懂人情世故,能在巨大的厄运面前摸索出一套生存哲学。
很多人认为应该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然而如果真拍出来了,恐怕会冒犯很多人......
“极目新闻”截图
不要忘记,整个故事二舅都是沉默的。第三者诙谐克制地旁观叙述,淡化了很多沉重的东西。
换言之,这是外甥眼中滤镜化的二舅。
短片中有一段一带而过的故事,十几岁被打针打到残废的二舅躺在床上,再也不想回到学校。老师们三次登门相劝,二舅闭着眼睛横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像一位断了腿的卧龙先生。直到第三年,二舅才开始振作起来。
你无法想象三年来二舅的内心活动,背后巨大的心灵震荡,当还原成一部一个半小时以上的电影时,这是必须展示的心灵伤疤。
除了人物的伤疤,UP主轻微点到了社会层面的伤疤。
像赤脚医生,就是那个时代医疗资源匮乏下的缓兵之计。一定程度上确实帮助了不少农村人,但也因为时代局限,二舅成了牺牲者。
还有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北京回来后,证才办成。过去办证难的问题,二舅深有体会。
视频中也透露到姥姥生活不能自理,有了轻生的念头,甚至有一次她已经把绳子挂到门框上。农村孤寡老人自杀问题,视频中微微透露出来。
视频中有鞭炮吓野猪的举动,只因为年轻人都走光了,野猪闯进来,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来。
养老、农村空心化、老人自杀等等问题,其实UP主都用旁敲侧击的方式点到即止。这些问题不是治愈,而是致郁。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表面上讲的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乡村故事,其实也是通过小人物去勾勒数十年乡村的演变。
如果拍成电影,免不了要把这些社会伤疤展示出来,避重就轻,只会让这个故事失真。
前段时间,海清主演了一部乡村题材的电影《隐入尘烟》,李睿珺导演兼具诗意和写实镜头,描摹一对大西北相濡以沫夫妻的爱情故事。
一部如此难得的电影,竟也会被部分观众批评导演只拍中国坏的一面,还拿到海外参展,是抹黑中国。
南都记者曾就这个问题问过李睿珺,他如此回答:
“我觉得他们还是走的地方太少了。多去看看,眼见为实。你开宝马,不代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开宝马,不代表世界上没有骑自行车的人。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臆想里,永远逃避现实问题,一切就无法改善。”
二舅如果被拍成电影,当他个人的伤疤被展示出来,被遮蔽的农村现实如实呈现时,未必能让所有观众接受。
像二舅这样的奇人非常少,但类似二舅处境的农民还非常多,那些生活中农村的沉默的大多数,未必能像二舅一样,尚且体面地活着。
人类学家景军接受“人文清华”讲坛的采访
像二舅这种一手烂牌都能打好的人实在太少了,一般人被分配到烂牌的话,很大概率会烂下去。
与其去鼓励大家把一手烂牌打好,不如从社会层面上,减少烂牌的派发,让普通人尽可能打普通的牌。
如果二舅的价值只停留在正能量的倡导上,只会削弱和消解这个视频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他如此评价二舅:“不要对极端的小概率事件抱有幻想,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完善制度,这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何为“敬二舅”?这才是真正地“敬二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撰文:海边的卡夫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