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员的“红与黑”,陪诊服务还值得期待吗?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 辰

帮患者预约检查、排队挂号、缴费取药、陪伴看病……近来,陪诊员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其服务对象多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据不完全统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陪诊服务热度渐涨,新兴行业又缺乏准入门槛,很多人蜂拥而至。有黄牛打着陪诊员旗号宣称能帮患者抢到专家号或者加塞做手术,有不良机构以招募陪诊员为诱饵进行收费培训,也有陪诊员临场加价,这些乱象极大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损害了陪诊员的整体形象。

严格来说,陪诊员并未进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职业道德规范尚属空白。但若以更大的视角看,任何新职业的出现,都会经历从乱象丛生到规范发展的过程。有风险,也有价值,评价陪诊员,大可不必强行区分其属于临时家属还是医疗黄牛,非要给不同从业者打上同一个标签。

借鉴对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态度,对新的事物,我们已知远远小于未知,要允许它发展,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况且,陪诊员有长期发展的潜力,因为它的确有助于解决“就医难”问题。其实即便是年轻人,面对繁琐的就诊流程、越分越细的科室,晕头转向找不到路、上下楼来回折腾,也丝毫不奇怪。线上预约、自主缴费,更是让许多老年人不知所措。有熟悉情况的人陪诊,就医效率和就医体验都会大大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大家不用聚集到个别医院,就诊流程进一步优化,智慧医疗做到适老化,看病不再是一件“复杂”的事,不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陪诊服务自然而然会消失。

陪诊员和护工的处境很像,有不好的一面,却又是现阶段群众卫生健康所需。因噎废食不可行也行不通,不如把关注点转移到如何规范管理,最大限度解决实际问题上。如设置准入门槛、明确工作职责,将陪诊员和“医托”“黄牛”区隔开来;制定推行合同示范文本,避免纠纷;尤其要建立职业道德,强化陪诊员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等等。

在此基础上,陪诊员若能给患者提供心理慰藉,就更可贵。

编辑 吴昂霖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