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新书发布会暨岭南古琴品鉴会在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近年来,越秀区全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岭南古琴艺术为例,在省、区、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对该项技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抢救性整理,由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出版了《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一书,记录与总结岭南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技艺内涵、琴曲释义、斫制方法、创作心得及保护成果等,成为一部岭南古琴艺术的综合性专著。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3000年以上历史,在各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琴流派。其中岭南派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在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不少有名的琴人,也留存下了极有价值的古琴乐器和琴谱。岭南派古琴打谱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岭南琴派的演奏手法与其他流派相比也有很大区别,具有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岭南古琴艺术以其作为中华民族尤其是岭南地域人文历史和文化多样化的见证所具有的宝贵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的出版对研究岭南古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7岁的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区君虹是岭南古琴艺术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长期浸润岭南古琴演奏、斫制、修复技艺、书法、篆刻、杨氏太极拳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47年之艺术锤炼,成为岭南古琴名家。
《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是区君虹近50年古琴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包含了弹奏、修复传世古琴、斫制古琴等方面技艺,尤其是对8首岭南派的代表性琴曲进行了详细释义,形成了30多万字的资料、200多幅旧照片。区君虹表示,希望向社会公众大力推广非遗内容,不断提高岭南古琴艺术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创造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希望该书能推动业内人士和学术界对岭南古琴艺术及传承人进行研究和挖掘,为后人传承岭南古琴艺术之弹奏、修复、斫制技艺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帮助非遗项目找到更多传承的支点,激发非遗生命力。
【南方+记者】马艺天
【摄影】梁文祥 实习生 李嘉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