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郑衍庆
专家介绍
郑衍庆
治未病科主任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委会常委,广东省保健协会针灸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健康传播自媒体联盟委员会委员,佛山市健康科普专家,佛山市治未病质量控制中心秘书,三水区中医(治未病)质控中心副主任。
从事治未病工作17年,擅长:运用中药、腹针,筋针等特色疗法调理偏颇体质及亚健康状态(失眠、怕冷、疲劳等)、眩晕、颈肩腰腿痛、面瘫、尿失禁、鼻炎及小儿斜颈、膝内/外翻、疳积、便秘等,承担佛山市科技局等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2021获得“三水区青年中医技术骨干”和院内首届“十大名医”等荣誉称号。
1.今年是治未病科开始的第9年,请问治未病科发展取得哪些新的突破?
郑: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治未病科是三水区首个集中医体质辨识、传统疗法干预和养生保健于一体的中医养疗保健中心。治未病科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经过多年的深耕,已逐步将“治未病”理念、方法和措施深度融合于健康养生、高危人群防控和慢性病管理为代表的“防、治、护、养”全生命周期。
随着科室发展壮大,治未病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治疗技术有30多种,如电针、腹针、耳针、筋针、火针、小儿捏脊、小儿推拿、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穴位放血、火龙罐、中药熏洗、督脉灸等。其中火龙罐疗法申报为佛山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并成功在区内外推广,受到广大学员的好评。
近几年,医院加大了对治未病科的建设投入,购置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仪,医用红外检测仪、身体成分分析等高端中医健康评估设备,对科室的就诊环境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建立了中医健康评估区、中健康咨询指导区、健康干预区、健康宣教区、中医健康管理区的五个分区,形成了有明显中医治未病特色的服务环境。
目前治未病科制定9种体质调养方案,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睡眠不良、超重状态等人群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指导服务,形成睡眠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颈肩综合症三大优势病种。通过规范和完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患者依从性也更为理想,得到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好评和认可。治未病科年服务量逐年上升,足以反应出科室服务水平和市民信任度非常高。
治未病科2017年荣获“广东省中医护理特色优秀科室”称号,2019年获评为广东省“十三五”中医特色专科,2021年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治未病服务4A级评审。2022年护理团队荣获三水区优秀护理团队称,更是获评佛山市“十四五”中医特色专科和佛山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给我们带来更高的建设目标。
2.围绕建设佛山市“十四五”中医特色专科和佛山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治未病有何发展规划?
郑:一是加强“治未病”专业技术⼈员的培养,规范人员配置,包括医师、理疗师、营养师队伍、健康文化宣教人员、健康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专人专项负责。科室每年选派1~2名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选派不少于5名医护人员参加省市各级专科培训班,学习专科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回院进行应用推广。
二是对标市“十四五”重点专科建设目标,加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对慢性疾病的防治,在进⼀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亚健康调理、体质调理、孕前调理、产后调理、小儿调养、体重管理等,将治未病科发展成为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科,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达到省市内先进水平。
三是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信息化的建设。建设和运用好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系统,完善对治未病干预对象的健康数据管理,规范数据库管理。为广大亚健康及慢病调理服务对象制定了一系列“治未病”服务流程,包括中医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特色疗法的健康干预。
四是依靠治未病科为三水区“治未病”中心、三水区中医治未病质控中心,指导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基层社区中医治未科的服务能力。建立三水区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从而搭建以三水区中医院治未病科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分支的三水区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五是积极开展科研创新,争取每年1~2项市级以上科研立项、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依托广东省和佛山市治未病联盟,加强与佛山市中医院及省内知名的治未病中心的学习交流,加强科研合作,建立区域互联网+治未病健康服务模式,努力提高治未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积极争创佛山市“十五五”医学重点专科。
六是目前科室拥有实用型专利两项,我们继续研发更多针对“未病”“欲病”状态干预调养的膏方、热熨包、足浴包、茶饮包等系列的养生保健产品,满足群众对健康服务更高的要求。计划增购精神压力仪、超短波治疗仪、自动全身艾灸机等一批医疗设备。
3.治未病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郑:治未病科现有医务人员20人,其中主任中医师1人,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1人,中医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技师5人,护师6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大、老龄化社会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增加,人民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改变等因素影响,必将对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有更多的需求。治未病科除了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参加省市各级专科培训班,学习专科先进理念和技术,还将继续引起更多的治未病专业高端人才。本人作为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的继承人,师承广东省名中医高修安教授,每周前往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跟师,学习省中医高修安教授的丰富临床经验,书写学习心得,并于科内进行汇报和共享。并定期邀请高修安教授等省内名老中医莅临科室授课并指导科室工作,进一步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4.治未病科在中医治未病宣传方面有什么特色做法?
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室转变宣传思维,以新媒体作为宣传途径,运用各种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宣教,制作各种视频短片为群众提供中医康复养生方案。其中的《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被评为“2020年南方最具影响力健康科普作品三等奖”和《中医健康减肥操》“被评为2020年健康作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优胜奖”两项证书。我们科将录制更多的健康宣传小视频,引导群众关注健康,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治未病科也积极参与医院“中医中药进社区”工作,通过现场咨询、健康讲座、义诊、电台、网络、微信等治未病宣教模式,传播中医治未病健康文化,每年受益群众数万人次。每周科内开展八段锦教学,吸引市民参与,今年3月,治未病科雷江主治中医师和徐凤宜护士长应邀前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该银行的职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治未病中医保健知识讲座;5月,梁嘉恩主治中医师在院内开展治未病健康讲座并同步网络直播。
利用名医名护优势,通过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工作室,在中医适宜技术下沉基层的过程中,努力为三水区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中医特色保健调理,打造长寿之乡的中医治未病特色名片。
5.最后请您谈谈对中医治未病的理解以及今后发展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郑:“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没有发生时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最终的发展。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现代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我认为“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新高度,治未病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之处。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治未病中心将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结合科室特色和发展实际,深入挖掘中医治未病在健康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凝心聚力、全力突破,不断在学科发展中有所突破;发挥优势、传承创新,为群众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