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19年至2022年,在粤藏两地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指导下,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进驻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三年来,7名中山援藏干部踏遍1.3万平方公里的林芝市工布江达县,走遍9个乡镇、82个村(居),以创新模式帮扶约3.28万人当地群众。
据统计,3年来,他们共完成援藏项目19个投资1.24亿元,筹集资金4101.8万元实施规划外援藏项目20个;组织医生7批27人、教师2批15人进藏支医支教; 配合县培训农牧民、教师和干部737人次;动员中山部门、镇区、企业、社团等赴藏对接支援62批近396人次,累计捐赠款物2101.8万元,实现了粤藏协同发展。
即日起,南方+将推出《中山援藏·情暖工布江达》,跟随记者走进工布江达,近距离感受两地人民携手创造的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探寻“中山援藏”助力工布江达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密码”。
5月中旬,西藏刚入夏,在国内飞行难度最高的林芝机场仍吹着凛冽的风。在机场北大门,身着冲锋衣的陈喜炎远远地就认出了中山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他迎面走去,亲手为他们系上了“哈达”。在同一个机场大门,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员、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陈喜炎迎来送往,见证了数批中山医护前赴后继的援藏历程。
过去3年,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通过医疗人才“传帮带”、组建重点专科、深化医疗改革等多种方式,从表及里,由浅入深,不遗余力推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
2019年至2021年,他们建立了林芝市第一个县级医院消化内科,培养带不走的“操刀手”,实现了农牧民胃肠镜诊疗“不出县”的目标;他们建立了林芝市首个县域ICU,为整个工布江达县的危重症患者抢救提供保障;他们助推林芝市首个县域“医共体”建设,以绩效考核改革为抓手,打破当地医疗机构“大锅饭”的分配模式,从根本上调动了当地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全县医疗资源“人—财—物”的统筹与调度。
短短3年,中山医疗援藏在雪域高原上,创下了数个“第一”。
工布江达县美景图。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嘀嘀嘀……”一大清早,农牧民卓玛正侧卧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消化内科医生王玮娴熟地操作着消化内镜仪器,检查后说道:“问题不大,是胃炎。”
受高原低氧低压影响,当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胃肠疾病高发。2018年以前,要治疗胃肠道疾病,农牧民只能驱车到100多公里外就诊。距离远、费时长、价格高使农牧民难以及时就医,久病成疾。
卓玛近日越发感觉胃肠不适,但这次她没有回避,而是早早地预约了县人民医院的消化内镜检查。一个普通农牧民的就医观念转变,是3.28万工布江达人对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认可的缩影。
一大清早,农牧民卓玛正侧卧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消化内科医生王玮娴熟地操作着消化内镜仪器为她检查。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一切转变源于三年前,县里来了一批中山医生。
2019年,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抵任后,将当地群众就医难问题看在眼里,落实在行动上。工作组下定决心,要在3年内实现农牧民胃肠镜诊疗“不出县”的目标。他们深知,唯有持续派遣消化内科医生,培养出一批带不走的“操刀手”,才能让县人民医院的消化内科真正发展起来。
随后的3年,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雷浩强、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岑川接二连三地抵任。从理论讲课、病例讨论到教学查房、手把手操作,各式各样的带教小课堂在县内开展了起来。王玮成了中山医生最早的一批“学徒”。
彼时,内科诊室门可罗雀。雷浩强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印象深刻:“患者一是担心需要开刀做手术,二是对县医院的治疗水平仍然不信任。”
为了让当地百姓转变观念,雷浩强为当地老人成功实施了CAES术。老人当天便下床活动,3日后顺利出院。一场胃肠道微创手术颠覆了手术必须开刀的认知。“原来胃肠道手术也可以不开刀”“微创手术要到工布江达县”等说法在林芝市内流传开来。
为了加速培育一支专业性强、带不走的消化内科队伍,2020年初,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将王玮送往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进修。“息肉切除、痔疮硬化、ERAT经肠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我在中山接触了大量胃肠道病例。”数月后,历经磨炼的王玮能够独当一面,单独开展各类消化内科手术了。
一大清早,农牧民卓玛正侧卧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消化内科医生王玮娴熟地操作着消化内镜仪器为她检查。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从那时起,王玮的电话号码不胫而走了。陌生电话络绎不绝,农牧民三天两头打电话来求医问诊,王玮总是不厌其烦地细致解答,逐渐成为当地农牧民口耳相传的“名大夫”。随着消化内科发展,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每年开展300多台消化内镜手术,不仅实现了当地农牧民胃肠镜诊疗 “不出县”,更吸引着外地人跨越数百公里前来求诊。
“医疗民生离老百姓最近,也是当地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领域。” 陈喜炎坦言,3年前刚到工布江达县,他就用了1个月跑遍全县的9个乡镇、1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深入调研摸排医疗卫生状况。结果却不尽人意:当地存在医护人员严重紧缺、专业技术能力薄弱等问题,县人民医院更缺乏ICU、儿科等重点专科。
在县人民医院调研时,一名突发车祸的小伙子颅脑损伤,因抢救无效,无奈离世。工布江达县地广人稀,遇到急危重症疾病,偏远的乡镇患者赴林芝市人民医院救治需要花3个小时以上的转运时间,客观的地理条件使到急危重症患者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
“小伙子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走了,整个家就垮了。这让我意识到,在高原上的县城里建立一个急危重症抢救中心尤为重要。” 陈喜炎说。
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员、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陈喜炎。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没过多久,陈喜炎与中山市第六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员黄书哲、程如雷“建章立制”,为筹建重症医学科做足准备。三位医生既当工程师,又当小文员,大到采购有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重症治疗医疗设备、改造并设置2张重症病床,小到制定15项ICU基本管理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ICU护士二级准入制度等,都一手包办。
“医疗援藏的可持续性必须体现在‘传帮带’上。要推动重症医学科长期发展,永不止步,必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ICU医疗队伍。” 陈喜炎说。短短的一年内,三位医生手把手教学,培养了2名专职ICU医生、8名ICU护士。
2020年底,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首个县级医院ICU正式投入使用。之后短短的一年多以来,这个县域ICU抢救了涵盖心肌梗死、重症肝炎、重症肺炎、脑梗塞、脑出血等急重症类患者58例,为急危重患者打通了“生命通道”。
3年多来,除了成立重症医学科,在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的推动下,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还成立儿科、消化内科、妇产科等5个临床科室,几乎涵盖了内、外、妇、儿、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检验科、CT室、放射科等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科室,为当地培育了13名医疗骨干。
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建设起一批临床科室后,医疗人才紧缺问题逐步凸显。以千人护士数量为例,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的目标是2.2人,工布江达县仅0.94人,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一方面,受高原低氧低压影响,在高原上的县域地区招聘一批医疗骨干实为困难;另一方面,因自治区各级医院经费靠国家财政支持,没有像内地一样建立绩效考核奖励机制,本地医护人员工资待遇个体间差异小,吃“大锅饭”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个别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动力不足、水平提升缓慢。
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医疗质量。干多干少都一样,就容易出现服务‘冷硬推’等问题。” 陈喜炎认为,要改变吃“大锅饭”的现状,必须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平台、绩效考核改革为抓手深化医疗改革,统筹、优化全县医疗资源配置,让多劳者善劳者“多得”。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紧随其后,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紧密结合工布江达县党委和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制定了《工布江达县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对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及9个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县医疗机构实施了人、财、物的统筹调配。
这是林芝市首个落到实处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后,全县医疗机构的人才流动、医疗器械调度、患者双向转诊都非常便捷。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医生可以调配到乡镇工作,而有潜力的乡镇卫生院医护也能调任到县医院上班,举贤任才不受限制。” 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仁增说。
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从数据上,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乡镇卫生院往县医院上转病人829人次,县医院下转稳定病人323人次。绩效考核办法免职2人,28位医护人员实现双向交流。
不仅如此,截至目前,医共体共发放绩效奖金310余万元,其中获得最高绩效奖金的职工一年达6万多元。以绩效改革为激励,根本上改变了医务人员冷硬横推的局面,让主动救治、贴心服务成为县内医疗服的新常态。
2021年2月,西藏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工布江达县的创新探索表示肯定。文中提及,工布江达县借助绩效考核把医院管理重心向工作量大、工作风险高、技术性强的临床一线岗位倾斜,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良性分配机制。
去年以来,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的县域中心医院。“当前,结合县政府投资1.38亿元,援藏规划内资金5000万元和中山市政府规划外支持2000万元,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将实现新院搬迁。” 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西藏工布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何立表示,这将为进一步提升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将实现新院搬迁,图为新院区建设图。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李振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