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高考”首次放榜,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防务解码
+订阅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顾月冰

责任编辑|于冬

法国政府不断推进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顺利通过了高考,2016年的高考通过率已达80%。“法国教育系统知道如何创造卓越,但它也是最容易再现不平等的教育体系之一。”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1日《南方周末》)

法国学校校长工会SNPDEN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法国每年举办一次“高考”的总费用约为15.3亿欧元。图为法国巴黎警察驻守在高中毕业会考考场外。 (视觉中国/图)

“今年的高考生们,你们真棒!无论你们是去普通大学、精英大学,还是进入职场,所有道路都对你们开放。”2022年7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Tiktok上向高考学子发出祝贺。

当天,被视为“法国高考”的2022年高中毕业会考(baccalauréat)成绩出炉。据法国教育部数据显示,近71万名2022届高考生的通过率为86%(不含补考)。除技术类和职业类高考生外,普通高考生的通过率高达91%,较前两年通过率有小幅下降。

改革后首次“正常高考”

2022年7月5日,法国暑气袭人。在巴黎伏尔泰中学,17岁的娜帕焦急地等待着高考成绩。她双腿颤抖,内心思忖着“哲学考试发挥失常可能影响成绩”。

当天上午10点,娜帕挤过人潮,她在学校公示栏上看见了自己的名字,“我通过了!”娜帕高兴地喊了出来。

在法国南特市的多所高中里,学生们也在庆祝考试的胜利。18岁的梅伊利斯兴奋地抱住她的朋友,“这次考试终于过了!”

当天,法国新任教育部长帕普·恩迪亚耶在一所高中里表示,2022年的高考通过率“与往年相比稍微下降”,这“并不完全令人惊讶”,毕竟2022年高考是法国政府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年“正常高考”。

此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法国教育部曾在2020年取消了高中毕业生会考,改用平时成绩替代高考成绩。2021年,应届毕业生也只参加了哲学和法语考试,国家未组织专业课考试。

按照时任法国教育部长让·米歇尔·布朗盖2018年公布的《法国高考改革计划》,高中毕业成绩由60%的高考成绩和40%的平时成绩组成。

其中,高考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高二的法语笔试及口试,二是高三的哲学课与两门专业课,以及一场大型口试(Grand Oral)。平时成绩由30%的公共基础课成绩和10%的高二、高三学业成绩单组成。

若最后高中毕业综合成绩超过10分(满分20分),即可得到法国高中毕业文凭。成绩介于8至10分之间的考生可以参加补考。

精英教育还是教育大众化?

法国高中教育大致可分为普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学制三年,毕业可参加高考。若打算升入大学学习的高中生,均会选择普通高中。

法国高考制度始于拿破仑·波拿巴时代。1808年,拿破仑颁布《帝国大学令》宣布“任何通过考试的人都有权在大学获得一席之地”。

此后的几个世纪,法国高中文凭亦被视作“精英身份”的象征。1850年,法国仅有4000人拥有高中文凭。而1950年,全法国仅有5%的高中生尝试参加会考。

法国政府不断推进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顺利通过了高考,2016年的高考通过率已达80%。

法国高等教育秉持“宽进严出”原则,大一升大二被认为是一道分水岭。法国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淘汰率逐渐增加。

法国教育部一项研究发现,2017年法国本科学生毕业率只占到总人数的27%。25%至30%的学生毕业一年后仍然找不到工作。高中文理分科效果不佳,四成以上选择科学科方向的学生并未继续从事科学相关研究。

在高考改革倡导者看来,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高考制度的失灵,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2018年1月,法国里尔政治学院院长、教育专家皮埃尔·马蒂欧在其新高考改革报告中将“旧高考”的问题归结为四点:高考含金量下降、高考对高等教育作用不明确、高考助长了填鸭式教育和功利主义、高考组织体系庞杂。

法国高考逐渐失去了其知识考查力度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71个国家进行的教育调研发现,法国学生摆脱其社会经济背景的机会最低。这与法国学校高挂的“自由、平等、博爱”(Liberté, Egalité, Fraternité)国家格言海报格格不入。

法国政府开始酝酿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竞选时就承诺“改革法国高考制度”。时任法国教育部长布朗盖进一步评价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已无法成为学生通往成功的“跳板”,随后推出“高考改革计划”。

高考改革后,以普通高中生娜帕为例,她会在高一学期末选出三门专业课。

待到高二学年,娜帕主修课程为三部分:公共基础课、三门专业课以及专业就业指导课。该学年里,娜帕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共课考试,以及高考中的法语笔试和口试。

高三学年,娜帕先在三门专业课中选择两门专业课继续学习,再增加一门哲学课。高三学期末,最终“一考定音”的科目只有哲学、两门专业课和一场大型口试。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卞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专业课选择上,学生用专业课组合形式取代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科(L、S、ES)的分科制。

在考试安排上,高考不仅集中在高三末期,高二学年也会提前完成公共基础课和法语的考试。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沟通等素养,法国政府在高考中引入精英教育的“大口试”考核。

专业课与口试加剧教育不平等?

“新高考制度对分科、考试科目变更、赋分权等方面的大幅调整再次引发法国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激烈争议。”卞翠说。

改革反对者则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与增加口试考试等会阻碍高考的公平性,拉大社会阶层差距。

法国教育部规定,各个学校可以在文学/外语、数学、生物/环保、历史/政治、计算机科学等12门专业课中选择性开设课程,其中7门是每所学校必须提供的课程。

“由于预算限制,并非所有高中都具备同等条件,有的学校只开了规定的7门课,有的甚至会有更广泛的选择。”法国历史学家洛朗斯·德·高克说。

复杂的专业课设置加重了法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2021年5月,法国国民教育、青年与体育部测评中心一项研究发现,社会背景或性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在专业课上的选择。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数学+理化”或者“史地+经济社会科学”等专业课组合,以便为进入法国精英大学校(les grandes écoles)做准备。

法国华人家长罗克青住在布雷塔尼省雷恩市,他们一家属于中产阶级家庭。2022年6月,她的女儿正逢高一毕业,选择了“两门理科+一门社会科学”的专业课组合。“未来就业方向和孩子个人兴趣是主要选择标准。”罗克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较早选择专业课也会弱化高中生的通识教育,出现偏科情况,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进入高二阶段,约有1/2的女生和1/3的男生趁此机会放弃学习数学。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趋势(TIMSS)调查显示,法国数学教育位列欧洲末位。这直接影响了法国高精尖行业的发展与未来。

一些学生即便通过了高中毕业会考,也并不具备正确阅读和书写法语的能力。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2020年法国22%已满18岁的青年在阅读方面有严重困难。

“新高考改革的大型口试环节反映了法国大众教育正在偏向精英化的趋势。”法国社会学家安娜贝尔·阿卢什认为。

在新高考大型口试中,学生需要在20分钟内对三名考官阐述自己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与专业课相关,并涉及科学和历史知识。

普通学生早早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恐惧,“一个人对着评委讲20分钟,真是太可怕了!”

在改革反对者眼中,高考新增的口试环节也“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据总部设在巴黎的华文媒体《欧洲时报》报道,口试相比于匿名笔试,更容易暴露贫困考生的短板。比如家境较差的学生可能因穿着谈吐、视野狭隘等影响考分,而考官在评分时也难免受到种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高考改革初期,每当法国教育部开始举办考试时,法国师生、家长均会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为布朗盖的高考改革设置路障”。

2020年1月20日,正值高考改革后的第一轮高二学生考试,法国多所高中出现抗议活动,如高校监考老师罢工、拒绝批改试卷,甚至透露学生成绩等。

“我认识的老师中,50名历史和地理老师已经联合起来,反对新高考。”巴黎郊区高中老师吉米告诉法新社。

在巴黎夏缪尔·贝克特高中,两百余名师生和家长围堵学校,导致考生无法进场。当天,至少有5所高中被封、24个地点出现抗议活动,部分学生考试被迫延期。

“选拔不是一个解决办法”

法国高考改革的争论从高考延展至大学招录环节。早在2017年11月,法国高教部便开始向法国大学推广新一代的招生录取信息系统“高教路线(Parcoursup)”。

“由于巴黎高校林立,优质教育资源多,常成为热门报考地。”卞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为平衡各地高校生源与考生招录,改革前法国政府曾对扎堆报考的高校或专业采用抽签录取制,每年大约10%至20%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前往心仪的学校就读。

改革后,法国高中生可以填报10个平行志愿,同时在“高教路线”系统中上传个人申请文件,包括简历、意向信、高中后两年成绩单、教师评语等。

大学招生方收到考生申请后,可以回复“接受”“拒绝”“有条件接受”或“待定”。由于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于计划招生名额,“待定”是校方比较常见的答复。

“每个人都有平等上大学的权利!”2018年5月,数十名法国大学生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示威,持续抗议马克龙的高等教育改革,该校被迫停课。

高校教师对大学录取选拔制提出了最尖锐的质疑。法国社会学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联合会(ASES)发起名为“选拔不是一个解决办法”的联名请愿书。

“在法国政府的委婉说辞背后,大学入学制度将变成简单粗暴的选拔制;社会中下层将最先受到利益损害。”请愿书的第一句话写道。

法国反对改革者认为,大学录取选拔制与共和国创建法国公立大学的初衷相悖。法语中的“大学(université)”不是对高等教育的统称,而是特指公立大学,它承载着“教育解放人”的共和主义的政治理想。

早在19世纪末,法国颁布《免费义务教育法》以来,公众就认为,所有法国公民都应当在自由平等的原则下,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为了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法国政府早在1981年就提出“优先教育区”政策,为学区资源薄弱的地区分配更多师资力量,提供更优惠的财政补贴。截至2017学年,法国有近5000所公立学校加入了“优先教育网络”,惠及108.5万名学生。

重返精英化的担忧

大学入学选拔制在法国高等教育中由来已久。法国高等教育实行双轨制,分为面向公民的大学和面向精英的精英大学校。

普通大学只需高考及格,即可申请。学生学费全免,还可申请生活补助。精英大学校则需要高考后申请两年预科班,经过层层筛选,通过入学竞考(concours),拿到录取机会。

“精英大学校的预科班非常辛苦,随堂考、周考和月考连续不断,从进入预科班就开始排名。”罗克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女儿就读的高中,每届毕业生只有10个人能申请到精英大学校的预科班。

精英大学校招生规模很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两个班,班级人数不过百,但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邀请各领域的顶级专家、政府高级官员授课开讲座;提供高起点的实习岗位,以及在所有文化场所为学生提供便利等。

上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和吉恩-克劳德·帕斯隆认为,以选拔制度为核心的精英大学校竞考,是一种排斥社会中下层、精英阶层再生产的工具。

考试、排名被认为是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它漠视了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而选拔制度不能产生精英,反而成为社会中上层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其子女维持舒适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工具。

在法国,“高考”存废之争由来已久。废除派批评说,“高考”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权威性,每年组织考试还需要庞大的支出。从学校校长工会SNPDEN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来看,每年举办一次“高考”的总费用约为15.3亿欧元,这还不含职业类“高考”所需的费用。

法国高等教育还被批评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分化。2017年机会平等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法国18-23岁的年轻学生中,只有30%的人出自劳工阶层,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包括正规大学和精英学校),这一比例下降到11%,在精英学校的预科班中,更下降到6%。

法国多名社会学家对此表示担忧,“新高考改革”中增设大学入学选拔制,可能导致法国普通大学重新返回精英化,让学生的个人文件筛选很容易成为社会资源的筛选。

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在《绩优暴政》(The Tyranny of Merit)一书中不无担忧地写道: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优绩(个人成就)的分类机器,它让社会将高工资给高学历者,将低工资和不平等强加给低学历者。

2022年7月9日,刚刚辞职的法国总理伊丽莎白·博恩在普罗旺斯大区的经济会议上批评,“法国教育系统知道如何创造卓越,但它也是最容易再现不平等的教育体系之一。”

————————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