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需清热消暑、益气养阴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订阅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二伏”(又称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自然灾害也最为频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一候腐草为萤是说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就好似由腐草变化而来

二候土润溽暑

二候土润溽暑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

三候大雨时行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饮食

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此外暑燥伤阴要注意多饮水,清热解暑。

(1)饮水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过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平时喝开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的较多的饮用糖盐水、茶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2)盛夏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

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3)食材

绿豆——中医上说:“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冬瓜——中医认为,冬瓜味甘、微寒、无毒,有清热毒、利小便、止渴除烦、祛湿解暑的功效,是一种解热利尿比较理想的日常食物。连皮一起煮汤,效果更明显。苦瓜——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热、消暑、生津、清心、明目。传统医学认为,苦瓜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还能缓解热病烦渴、中暑发热、痢疾、痱子等。

大暑出行

上午10时以后到下午4时以前,是夏季一天里最热的时段。如果能待在屋里的就待在屋里,要户外行走或作业的,最好选择有树荫和遮蔽的地方。但即使如此,也不能长时间呆在户外,要定期到阴凉的室内吹吹电扇,散散热。不宜直接进入空调房和洗冷水澡。

大暑居家

忌长时间使用空调降温,在空调房里待的时间过长,也会引起浑身酸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时还由于鼻腔过于干燥而发生鼻出血,或者发生感冒、发烧,甚至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和肠胃炎等疾病。同时必须注意,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7℃,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要经常通风。为了防暑降温,很多人整天整夜靠电风扇来降温。其实,这种方法有损身体健康。电风扇吹得过久会破坏人体出汗的均衡状态,使人感到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严重者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

大暑衣着

夏天切忌穿化纤衣物和深色衣物,不利于散热。半长的丝、棉衣物为首选。最好的选择是半长的棉布或丝质衣服,既能遮蔽阳光,又能让皮肤畅快呼吸。外出要戴太阳帽、太阳眼镜,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老人、小孩和女性还要多带一件外衣,以备进入空调环境使用。

大暑适宜的外治疗法

1、艾灸

艾草性温,用艾灸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起到很好的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从而补充人体所需阳气。此外,隐白穴乃是升脾阳之大穴,于大暑节气艾灸隐白穴,可扶脾回阳,去除脾胃湿寒,消除腹胀,同时能治疗月经过多和痛经,以及牙龈出血。

2、三伏贴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其依据“春夏养阳”的治疗原则,结合中医腧穴,在夏季进行药物贴敷,使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而吸收,是治疗、调整脏腑疾患的最佳时机。

3、督灸

盛夏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督脉辅灸”刺激背部督脉和督络,借助暑夏之伏天(阳中之阳)炎热之气候,能起到强壮真元,祛邪扶正,鼓动气血流畅,防病保健,治愈顽疾。

供稿:中西医结合科

编辑:孙凯

审核:陈润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