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黄略村的人们至今还怀念疫情暴发前举办的那场篮球赛。2019年春节期间,黄略村举办了30场篮球赛,并邀请了当年的“老对头”文车村参加,这是三四十年来,两村首次开展村际“官方”交流活动。一场篮球友谊赛,见证了两村历史矛盾的化解,两村一笑泯恩仇。
一场篮球友谊赛,化解了两村的历史矛盾,两村一笑泯恩仇。
黄略村和文车村化解旧怨是广东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广东越来越多的村庄尤其是一大批昔日的问题村、软弱涣散村实现由乱到治,成为当地的示范村、榜样村。
黄略村乡风文明的转变过程中,既有政府部门、基层党组织、村民理事会和乡贤的多方推动,也离不开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乡规民约的支撑。
昔日的士不敢进,今变市级文明村
“黄略村没得安宁,湛江就难有安宁。”在上世纪90年代,湛江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言。
当时,黄略村曾与邻村持续发生大规模械斗,90年代初,因两村村民在外做生意不断产生摩擦乃至积重难返,黄略村与附近的文车村爆发了两起比较激烈的冲突,一时轰动湛江地区。
在广东,一些大型村庄人口多、面积大、内部矛盾复杂,成为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区域。遂溪县黄略村有着千年历史,是湛江市最大的自然村之一,面积36平方公里,村民约2.3万人,下有6个行政村,分别是南新、高碧、塘口、新村、九东和北合。
令村民印象深刻的不止暴力,一名在村中主干道开店的商家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当时在大街上甚至能看到不少吸毒的人”。前些年,黄略村毒品泛滥、赌博盛行、斗殴成风,偷盗抢劫等治安案件也频频发生。黄略村公共事务联合会会长王光绍回忆:“的士司机听说要去黄略村,都不敢接。”
“现在的情况好多了”,不少村民对比今昔如此总结。吸毒的人数急剧下降,村民们再也没有见过在街道游荡的吸毒者。现在的街道上车辆正常行驶,大树下老人们常聚在一起聊天喝茶,熟食流动车和水果摊子沿街停驻,处处弥漫着一片祥和的烟火气。
一场篮球友谊赛,化解了两村的历史矛盾,两村一笑泯恩仇。
有村民认为,黄略村社会环境显著向好发展,六年前的庆典是一个标志。2016年12月,黄略村举办了黄略村千年庆典活动,庆典上,黄略村传统文化基地正式挂牌,还举办了一场传统文化与基层发展论坛和一台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悠久的历史凝聚了人心,村庄风气得到明显转变。2017年2月,当地一户村民家中遭遇煤气爆炸,灾难发生后,村民们纷纷捐款救助,总计捐款超过40万元。
村庄风气的转变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效治理。村民回忆称,以前村子有赌博的不良风气,有人为此债台高筑;村道上常有骑着摩托车狂飙的年轻人,年轻人之间也常常产生矛盾。但如今,这些情况已经很少见了。近些年,随着湛江全民禁毒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及扫黑除恶的常态化开展,黄略村的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发展,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现在的黄略村已完成了蝶变,从昔日的“问题村”变身乡风文明“先进村” ,《黄略镇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其6个行政村也均获评市级文明村。
夜幕降临,村里的文化服务中心热闹非凡,有人端坐在电子琴前练习弹琴;放学没回家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前来图书馆写作业看书;祠堂前,穿着统一服装的妇女,跟着动感的音乐跳着广场舞;村文化楼戏台上,身穿戏服的雷剧演员演绎着湛江地区的传统文化,悠扬的唱腔划破夜空,传向远方……
乡风文明建设的“黄略密码”
除了政府部门的有效治理外,黄略村的由乱及治,村务理事会和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
200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黄略村成立村务理事会。黄略村以王氏族人聚居为主,6个行政村的村民对大自然村更有认同感。那一年,黄略村吸毒问题严重,吸毒者最多时达到500多人,村务理事会成立后组建了村民治安队,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吸毒,成效非常明显,村民治安队队员还曾成功抓获涉毒可疑人员,并收到了派出所的表扬信。“村务理事会打通了行政村之间的隔阂,成为调解村庄内外部矛盾有效渠道。”黄略村下辖的南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悦祥说。
黄略村务理事会也极重视“尊师重教”传统的延续,2005年,在村务理事会组织下,乡贤捐助成立教育基金会。2017年,黄略村教育基金会创新筹资方式,以10年为一周期,由捐赠者向基金会登记承诺10年捐赠意向,并确定每年捐赠数额。倡议发出后,共有17位乡贤、宗亲认捐近700万元。
奖学金设多个标准,如考取硕、博士研究生获1万元,考取一本院校获5000元,升上湛江一中获3000元等。仅2018年,黄略村就有102名优秀学子获得奖励,其中8名学子考上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硕博研究生;另有4名优秀校长、46名优秀教师荣获奖励。王光绍告诉记者:“获奖学子给全村小孩树立了榜样,慢慢地村民也越来越注重教育。”
黄略村务理事会也极重视“尊师重教”传统的延续,2005年,在村务理事会组织下,乡贤捐助成立教育基金会。
此外,黄略村从王氏家训中提炼出“延师教子、诗书传家”八字作为祖训,通过制定乡规民约等方式,将祖训传授给村民尤其是村中的孩子。如今,“乡规民约”册子成为当地小学生的必学课程,尊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观念深入人心。
“我们从小学生入手,总共发了近一万册,通过小手拉大手,教他父母按照我们的乡规民约去学习体会,这样每家每户都做起来,风气不就正了吗?”王光绍说。
2018年7月,黄略村原村务理事会更名为“黄略村公共事务联合会”,并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成为全县首个注册登记的自然村理事会,其业务范围包括公共建设、村容村貌改造、民俗文化活动、治安管理等综合村务。“政府给村里交办的事情,有的村委会不一定办得下来,但理事会可以。”王光绍表示。
专家建议:利用传统文化,做好基层治理
在广东,不少村落内部凝聚力强,长期形成的部分价值理念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如家风家训、重视和谐、强调忠孝仁义等,对人们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引导和规制作用,村落里的一些能人、乡贤对回馈家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暨南大学侨乡治理和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看来,广东各地乡贤文化浓厚,乡贤对传统乡村价值和运行逻辑较为熟悉,且有着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视野,对村庄公共事务有着积极贡献,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力量。事实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精英逐渐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许多乡贤响应号召返回村庄,对村庄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也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近年来,广东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党的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社区议事等治理模式,培育、支持和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其本质就是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群众的内部矛盾,通过群众的力量去解决,而不是政府包揽。
黄略村以王氏族人聚居为主,内部凝聚力强。王光绍称,行政村对大的自然村认同感强,这为村务理事会处理问题提供了便利。
在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华教授看来,无论是基层治理,还是乡风文明建设,都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避免出现“政府在做、村民在看”的情况。
记者手记:看得见的“蝶变”
不同于记者见过的很多北方村庄,黄略村的面积大,人口众多,这样规模的村庄由乱及治,实属不易。
村务理事会是黄略村转变的一个利器,它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做好基层治理,发展教育,解决纠纷,吸引乡贤回馈家乡,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黄略村的案例证明,乡风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相辅相成。基层治理搞得好,乡风文明自然逐渐好转;乡风文明搞得好,反过来也促进基层治理。
黄略村的“蝶变”也让乡风文明不再成为抽象的概念。村子里修建起文化广场、体育广场,还有面积可观的公园,村民有了娱乐锻炼与交流的公共空间;各个行政村都有图书阅览室,书的种类不一,既有实用的农用书,又有文学类的书籍,供人消遣或陶冶情操;天气晴朗的时候,老人们围坐在大树下说笑。记者采访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走到记者旁边,看着记者手中的一份文件,驻足朗读起来。
【总策划】黄常开 郑广宁
【总统筹】黄灿 张俊华 陈志 严亮
【执行】胡念飞 洪继宇 王伟正 贺达源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张晋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