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视频的时候
你是否也曾被大熊猫
憨态可掬的样子逗笑?
印象当中
它们是这样的
这样的
也是这样的
大熊猫凭借憨态可掬的形象在全球圈粉无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熊猫野生种群面临着重大危机。
自2003年开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以改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来促进大熊猫种群复壮。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将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与岷山片区、秦岭片区、白水江片区一道,纳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
此举进一步优化了大熊猫野化放归的自然条件,有效化解了人与动物争环境、保护与发展争空间的客观冲突,为同类地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经验。
2021年7月7日,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同年10月12日,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批以单一物种为核心、并在其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的国家公园,总面积为27134平方公里,是一条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超过80%野生大熊猫的“熊猫生态走廊”。
在大熊猫放归背后,有这样一批“追猫人”——他们关注“国宝”行踪,穿梭竹林溪流,常年追寻着放归大熊猫的踪迹。不论是密布的丛林还是遍野的荆棘,他们都对大熊猫放归路上的一草一木烂熟于心,始终奔赴在圈养大熊猫放归的一线上。他们就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团队,该团队在2021年获评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
01探索:圈养大熊猫的漫漫放归路
图源丨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
放归大熊猫可以调节各个相互隔离的生境单元中的大熊猫数量,让它们交换血缘以保持遗传多样性,防止小种群的衰退和灭绝。
但放归大熊猫的工作更加困难也更具风险。经过多次论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选择了雄性大熊猫“祥祥”作为首只进行野化放归的培训对象。通过三年多的野化培训,于2006年4月将其放归到原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区域。然而不到一年,“祥祥”因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打架受伤而意外死亡。
图源丨搜狐网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被迫暂停了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项目。在经历了特大地震和“祥祥”死亡的巨大挫折之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再次振作起来,全方位总结了“祥祥”失败的原因,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是第二期项目的创新之举,也是野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这种方法是受训个体通过母兽行为和环境变化习得野外生存技能。
图源丨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
2011年2月19日,身穿熊猫服的科研人员在卧龙核桃坪基地将半岁的大熊猫“淘淘”放入背篓中,准备将其转移到野训二期基地。2012年10月11日,“淘淘”被放归到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中国第一只经过系统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
2012年10月11日,在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深处,雄性大熊猫“淘淘”从放归笼出来的时候,先是闻了一下地面,然后头也不回就跑进了森林中,前后不到10秒钟。
大熊猫“淘淘”是第一只通过母兽带仔的方法成功野化放归并存活的圈养大熊猫,也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野化项目团队经历无数艰辛的见证者。“淘淘”野化培训正值5.12特大地震次生灾害高发期,其所在的卧龙核桃坪基地地处卧龙自然保护区距震中仅有约11公里,基地每年都会面对山洪泥石流次生灾害。道路、通讯、电力中断形成孤岛在夏季时有发生,团队工作人员在野外工作中,时常会面临落石、猛兽、暗冰等潜在安全风险,蚊虫叮咬、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由于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通过改进GPS项圈功能和饲养管模式等,解决了野外监测、受训个体饲养管理等系列技术瓶颈,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和大熊猫安全风险,满足了基本研究需求。
10年过去了,这个全球首只野化大熊猫回归栖息地的画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今天,“淘淘”依然生活在保护区的密林中,与其他几只放归的大熊猫一起享受野外生活带来的乐趣。
图源丨搜狐网
02坚守:开启野外放归的新路子
十年磨一剑,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熊猫人”的不断创新和努力,才有今天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显著成绩。自2003年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以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淘淘”等11只圈养大熊猫,存活9只,存活率达81.18%。其中,7只大熊猫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为更加深入开展大熊猫野生局域小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多项技术瓶颈,现已形成完整的大熊猫野化培训技术体系和野外监测技术体系,对大型哺乳动物野化放归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该项目在2019年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图源丨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
03展望:圈养大熊猫放归,我们一直在路上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不断加强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工作建设,同时持续做好培训监测及研究工作,大力推进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相关科研人员将继续加强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增加大熊猫野化放归数量,总结放归经验和成果,努力实现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降级”一周年。“降级”的背后是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保护,野生生物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下一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圈养大熊猫放归规划,逐步扩大放归规模,开展就地培训就地放归,重点研究和监测放归大熊猫对野生小种群的遗传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放归中,每一只大熊猫都能与自然更好地相处,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团队部分成员合照,这支青年团队由27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图源丨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
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大熊猫野化放归之路逐渐宽敞,越来越多大熊猫踏上了回归自然之路。尽管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人像“追猫人”一样不畏艰险、不忘初心,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贡献青春力量,帮助濒危野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四川日报等
材料由“母亲河奖”相关获奖主体提供
编辑:琼
合作请联系:gdxmt_hezuo@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