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少年说|“青春之城”珠海藏着多少非遗密码?小主播们为你揭秘

南方+ 记者

随着暑假开始,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说”展示展演活动再次迎来投稿新高潮。在各地中小学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作站、青少年宫大力支持下,“非遗少年”踊跃投稿,将岭南非遗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本届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少先队广东省工作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承办。

海报

本期精选的“非遗少年”来自湾区之滨珠海。珠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这座浪漫的“青春之城”,基因里却蕴含着海上丝路的古老记忆,也珍存着不少岭南文化的“沧海遗珠”。

目前,珠海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16项、市级非遗项目54项。项目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9个类别。

近年来,珠海市通过深入挖掘、强化保护、活态传承、联动宣传,推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飞速发展,“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成效突出,开发了适合中小学生的《吾乡吾土》等系统非遗教材,还将非遗传承植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中小学重传承弘扬,高校重创新发展”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镜头前,来自珠海的“非遗小主播”们尽显“文艺范”。他们有动有静,能文能武,如数家珍,用最青春的创意展示珠海非遗生生不息的动人魅力。

海报非遗少年”作品推介

01

粤语“九大簋”大家听得多了,但真正的“九大簋”大家有没有尝过呢?来珠海南屏镇就能一探究竟!

“南屏九大簋”是珠海香洲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簋”原指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器物。广东地区则将盛宴形容为“九大簋”。

非遗小主播杜芮阳声情并茂讲述“九大簋”的渊源,传递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少年说——珠海南屏九大簋(杜芮阳)

珠海市香洲区文化馆(中心)、珠海市香洲区南湾小学

02

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而在珠海香洲区,300年来,每年九月初四也流传着一位名师诞辰的纪念活动。这就是长沙墟卢相公诞。

据史册记载,明代万历年间,香山县长沙墟盐民众多,为了让子弟能读书成才,他们邀请了一位名叫卢志中的教师,前来开馆教学。卢志中博学多才、仁厚爱生,为当地村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书明理的弟子,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

盐民子孙为了纪念卢相公,在长沙墟建了一座“卢相公庙”,以后每年逢九月初四必来供奉拜祭,全村一起欢聚。下面请听林思言为大家讲述卢相公诞的故事。

非遗少年说——长沙墟卢相公诞(林思言)

珠海市香洲区文化馆(中心)、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

03

岭南中医药源远流长。“孙氏踩跷理筋术”是其中的代表。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按跷”疗疾的记载。“孙氏踩跷理筋术”汇集《医宗金鉴》《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学》等著作中有关“踩”法的理论,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足随心转,法从足出”。

非遗小主播邱昊然结合亲身体验向大家展示这项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少年说——孙氏踩跷理筋术(邱昊然)

珠海市香洲区文化馆(中心)、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

04

在珠海造贝村,流传着一种名为“林九棍”的武艺。相传早在清道光年间,林九师傅就来到造贝村传授林九棍,再由村中的习武师傅代代相传,长兴不衰,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林九棍是在少林棍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这套棍法简练精辟,务实易学,进可攻、退可守,木、竹、金属等棍棒都是练习和攻击用的器具。郑昊洋将在视频里介绍林九棍的传奇。

非遗少年说——珠海造贝林九棍(郑昊洋)

珠海市香洲区文化馆(中心)、珠海市金钟小学

05

珠海人能武亦能文。清朝光绪年间一代琴僧大休和尚开创的“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就展示出珠海这座文艺之城骨子里的“浪漫”。

大休丝弦古琴选材考究,须选用上百年的旧木材,面板用老杉木、老桐木,底板多用老梓木,琴弦用蚕丝。老木经过风化,木性稳定,不易开裂,琴声清亮悠扬。

下面一起聆听“非遗少年”顾知非的讲述,从苍老浑厚、圆润古朴的琴音里,感受斫琴之人的热血与激情。

非遗少年说——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顾知非)

珠海市香洲区文化馆(中心)、珠海市香洲区第六小学

海报

目前,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仍在火热征稿中!快快叫上身边的“非遗少年”,一起在南方+打造的广阔舞台上一展身手,用少年力量让岭南非遗绽放光彩!

投稿方式如下↓↓

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

点击以下海报,一键直达投稿页面↓↓

海报

下载南方+客户端,点击首页“我”—“精选活动”,找到“非遗少年说”活动页面,点击“要投稿”进入后台页面,根据系统引导填写个人资料并投稿。

格式要求↓↓

标题格式:非遗少年说+展示项目+参赛者姓名。

详细描述:填写参赛者姓名、所在城市、学校、非遗项目、指导老师(可选)等信息,填写一段不多于300字的内容简介。

视频格式:视频接受mp4、mov格式投稿,时长210秒内,单个视频大小不超过500M,横屏拍摄。不带有第三方logo(视频剪辑软件logo除外)。视频画质清晰稳定,无明显背景噪声。

【记者】杨逸

【通讯员】朱英豪

【图片】主办方提供

【视频】主办方提供

编辑 张会玲 张志超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