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跟着沙飞的镜头回眸80年前的中国,还有艺术家的“朋友圈”

南方+ 记者

7月19日,“现实话语与象征秩序——沙飞摄影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8月21日。

说起沙飞这个名字,熟悉中国摄影史的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县人,1930年代初开始涉足摄影,并逐渐将镜头转向大众现实生活。1936年,决心将摄影作为终生事业并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其间拍摄鲁迅与木刻青年、鲁迅葬礼组照,声鹊起。1937年前后,分别在广州、桂林举办个人影展,展出大众生活、鲁迅及国防前线南澳岛系列作品。

沙飞

沙飞

抗战全面爆发后,沙飞以记者的身份游走于山西、河北,后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宣传部编辑科及新闻科科长等职,积极组建、培养抗战摄影团队,并形成象征性纪实风格。1942年,由沙飞负责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出版,为战时抗敌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乡愁乌托邦”宣传进步思想

“将来做一个革命的木刻工作者呢?电影的编导呢?还是文学青年呢?我徘徊在三岔路口了。”

沙飞的摄影生涯虽然短暂,他的成长历程却耐人寻味。“九·一八”事变后,他用上述文字记录自己彷徨的心境。而在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何小特看来,这反映出现代传播媒介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由于传播快捷、成本低廉,沙飞最终选择了走上摄影的道路。这在当时中国文盲率居高的形势下,可谓难能可贵的宣传武器。

展览展出《码头工人》《人力车夫》《辛苦为谁忙》等多幅从1935年末到1936年创作的作品。沙飞在家乡时就有拍摄底层百姓生活的习惯。这些照片不少都是当时给上海小型报纸《立报》的投稿作品。对穷苦百姓的关注、口语化的表达和低廉的价格,让这类作品栏目对下层劳动人民很有吸引力,是当时走在“报纸大众化”的先锋。

码头工人 1935-1937年 沙飞摄

码头工人 1935-1937年 沙飞摄

人力车夫 1935-1937年  沙飞摄

人力车夫 1935-1937年  沙飞摄

苦为谁忙  1935-1937年  沙飞摄

苦为谁忙  1935-1937年  沙飞摄

沙飞相信,摄影既是宣传的武器,也是“一种造型艺术”;只有借助艺术的语言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他在广州、上海等地也拍摄不少“乡土风景”摄影。在沙飞镜头下的南澳岛里,带着“乡愁乌托邦”的抒情风景,也在民族危难的背景下成为国土危机的警示。

1937年6月24日《申报》第258期,沙飞摄《国防前线的南澳岛》

1937年6月24日《申报》第258期,沙飞摄《国防前线的南澳岛》

  南澳岛第一区全景  1935–1936年  沙飞摄

南澳岛第一区全景  1935–1936年  沙飞摄

象征风格影响主流新闻摄影

尽管没有成为一名“文学青年”,沙飞的人生轨迹却与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乡土文学与新兴木刻的重要推动者,鲁迅对沙飞人生轨迹的影响更不言而喻。鲁迅在1936年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会留下的经典一幕就出自沙飞的手笔。不久,鲁迅去世,沙飞也成为鲁迅遗容和追悼会现场的第一见证人。

鲁迅遗容 封面照片沙飞摄

鲁迅遗容 封面照片沙飞摄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左起: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  1936年  沙飞摄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左起: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  1936年  沙飞摄

除鲁迅外,沙飞与同时代不少现实主义艺术家都有交往。他与木刻家李桦同时拍摄了大量在城市中被现实异化的底层民众,又在上海《立报》与漫画家鲁少飞合作刊发抨击现实的报道。奔赴晋察冀军区后,沙飞始终保持着他对文学、艺术、电影戏剧的热忱,留下相当数量对戏剧表演的记录。

抗战爆发后,沙飞先以记者的身份游走于山西、河北,后参加八路军。他善于从战争的日常中捕捉极富视觉感染力的典型。沙飞以长城、白求恩、将军与孤女为对象留下的系列摄影作品,已成为中国摄影史的经典。而通过其负责创办的《晋察冀画报》,沙飞的象征性纪实风格摄影影响了晋察冀军区的摄影团队,并启发此后的主流新闻摄影。

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  1937年  沙飞摄

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  1937年  沙飞摄

八路军在古长城欢呼胜利  1937年 沙飞摄

八路军在古长城欢呼胜利  1937年 沙飞摄

 保卫国土,保卫家乡 沙飞摄

保卫国土,保卫家乡 沙飞摄

白求恩在山西五台松岩口村模范医院病室动手术 1938年  沙飞摄

白求恩在山西五台松岩口村模范医院病室动手术 1938年  沙飞摄

渔光曲1935-1936年  沙飞摄

渔光曲1935-1936年  沙飞摄

乌云遮不住太阳 1935-1937年 沙飞摄

乌云遮不住太阳 1935-1937年 沙飞摄

■对话策展人

以沙飞视角重现广东文艺生态

南方+:公众对沙飞留下的经典影像并不陌生,这次做沙飞的展览有什么新焦点与新发现?

何小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这次沙飞摄影展的焦点与过去不太一样。过去沙飞的展览通常关注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特别是他到了晋察冀军区以后的摄影风格。这时他已经成为摄影团队的领导者。而我们这次展览则想借助沙飞的“眼睛”看看,上世纪30年代广东现实主义知识分子语境究竟是怎样的。

关注现实是同时期新兴木刻、岭南画派的共性。沙飞就跟当时在广州很有影响的“现代版画会”关系颇深。他与李桦、黄新波等版画家都有私交。而“现代版画会”也跟鲁迅的关系密切。此外,来自沙飞家族的司徒乔也是现实主义画家,司徒家族也有不少参与电影拍摄的成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对现实主义的探索也是互相影响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南方+:这次展览在广美的美术馆举办,展出哪些特别的藏品?

何小特:我们希望将这次展览办成本地重要美术馆馆藏联动的一场展览。岭南画派纪念馆有岭南画派的馆藏,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也有不少“现代版画会”的作品。这些藏品是过去比较少见的。我们也特别借调了广东美术馆将近20件沙飞摄影作品,其中不少是他在晋察冀边区拍的话剧剧照,也补充了我们对沙飞摄影“象征性风格”形成的认识。沙飞喜欢将镜头定格在某个象征性的场景和动作瞬间,他的抗战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地重复这种风格和样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南方+:除“艺术家沙飞”外,这次展览还告诉我们怎样一位“记者沙飞”?

何小特:无论是上海街头的底层人民、还是鲁迅的葬礼,我们都可以看到沙飞纪实报道的新闻敏感性。他本人通过跟拍鲁迅葬礼而被文化界广为认识。他的“摄影武器论”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这次展出的南澳岛系列作品,本来只是一组风景摄影,但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沙飞加上配文重新编辑了这组作品,变成《国防前线的南澳岛》在杂志推出,向全国警示日寇侵略南澳岛的企图。沙飞新闻编辑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2年7月19日—8月21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

研讨会:沙飞与战前美术界的现实话语

研讨会时间:2022年8月18日14:00—17:00

研讨会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

【记者】杨逸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甘韵矶 陈梅玉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