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番禺红色地标,感悟奋斗青春!

广州番禺发布
+订阅

这个暑假,

为弘扬革命精神,

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深入了解番禺区的红色故事

共青团番禺区委员会发起

感悟奋斗青春

——2022年番禺区红色景点研学打卡活动

邀请各位同学一起参与哦

参与方式

  去一个红色基地

各团员、队员可以个人为单位,在暑期去一个番禺区红色基地,了解本土的红色故事。在活动过程中,感悟英雄之伟大、革命之艰辛,拍照并记录自己的心得(300字或以上)。

  做一份红色文创

革命精神永留存,少年创新添新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项活动中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一)征文:积极参加红色基地研学,撰写成文,题目自拟 ,描述自己参与的过程与所思所想。不少于400字

(二) 绘画作品:了解本土革命英雄事迹或我区身边值得学习、颂扬的“新时代英雄”的故事,完成绘画作品。

(三)手抄报:了解本土革命英雄事迹或我区身边值得学习、颂扬的“新时代英雄”的故事,完成手抄报。

(四)手工艺品:了解本土革命英雄事迹或我区身边值得学习、颂扬的“新时代英雄”的故事,完成手工艺品。

  当一次红色传人

(一)诵经典:参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亲子共读或家长指导朗诵红色诗歌、历史故事、名著选段等内容,传递重要思想,加强红色教育,弘扬红色历史精神,同时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增强亲子沟通。

(二)诵历史:呈现形式包含但不限于脱口秀、粤语讲古、粤语数白榄等形式,要求围绕番禺区红色革命故事,录制成不少于一分钟的视频。

  来一场红色互动

征集时间:2022年7月12日-8月30日

以上三项活动,可选一项或多项进行参加。

参与的同学请在2022年8月30日前注明“作品名称+学校+班级+姓名”,将报名表及作品发送至邮箱(411407500@qq.com)。

所有作品,一经入选将于9月上旬公布。届时,工作人员向入选作品的同学寄出本次红色研学活动的文创明信片以作留念。

番禺红色地标

推荐打卡点

01

广游二支队驻地旧址

——黎氏宗祠

广游二支队驻地旧址

——丹山黎氏宗祠,

位于市桥街丹山村北正大街5号,

被列入番禺区红色革命遗址名录。

广游二支队驻地旧址——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为二进一天井,双隅青砖,木梁柱,石库门式建筑。丹山村地势逶迤,丘陵起伏,背依珠玉岗,左边是睡龙岗,右边是金鱼岗,各有山间小路可通钟村、沙头等地,易于隐蔽和防守,故在抗日战争时期,丹山村成为广游二支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黎氏宗祠,既是广游二支队的一个重要驻地,也是攻打市桥日伪军的主要集中点和出发地。广游二支队与南海、顺德三支抗日游击队伍,按上级指示攻打市桥,三支抗日游击队曾两次在黎氏宗祠集中,准备袭击市桥日伪军。

02

植地庄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

植地庄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

位于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

植地庄外的挞沙岗上。

为纪念1944年7月26日番禺人民武装抗击日军在植地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卫国尧等48位烈士,1956年10月13日,原番禺县人民委员会在此建立纪念碑和陵墓。

03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岭村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

国康大道路旁,

于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

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显宗祠:陈氏显宗祠俗称“桥头祠”,堂号“凝德堂”,位于大岭村安和街西侧,龙津桥东堍路北。该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于清朝乾隆辛酉年重修,是村中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

文昌塔:文昌塔又称大魁阁塔,坐落在龙津桥一侧,始建于清光绪十年。高20余米的大魁阁塔是三层楼阁式的六角形砖塔,花岗岩和白林石基座,双面水磨青砖的塔壁,至今仍完好地屹立在村里。

龙津桥:龙津桥位于大岭村文昌街,是一座古老的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红色砂砾岩砌成,一墩两孔,横跨在玉带河上。

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东南,大岭小学前的小山丘上,于1996年12月建造以纪念大岭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的14位英烈。

04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

原“番禺县人民英雄烈士纪念碑”,于1952年始建于市桥大沙地仲元中学内;现为方便群众纪念革命先烈,于1988年拆除,重新设计后迁建于星海公园,成为了番禺地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之一。

纪念碑主要是为了纪念番禺区在民族解放、抗击外敌斗争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碑正面的“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9字皆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题写。碑前这个建筑物是一个书台的造型,象征着革命先烈用鲜血镌刻的铁血丹书永远载入史册,被世人铭记。台上刻有碑文和杨康华、刘向东、严尚民、冯扬武、郑少康、曾谷等老同志的题词。在碑的左、右、后围墙,分别有汉白玉石雕画5幅,分别为“夜袭新造”、“七星岗战斗”、“解放桥”、“丹山反拍围斗争”和“植地庄战斗”。

05

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潘氏宗祠

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沙湾镇石涌村下坊街村口处

一座二进一天井的旧祠堂内,

名“潘氏宗祠”。

1938—1940年广游二支队曾在潘氏祖祠(以及潘光联祖厅,当时两间相通并有厨房,以便潘氏族人拜祖及喜庆之用)建立司令部及驻守部队,开展抗日革命斗争活动。

1940年11月14日晚,日伪军1000多人分别进攻沙湾石涌、涌边等地,作为二支队司令部驻地石涌,更受到日伪军的攻击,潘氏祖祠亦受到损坏。事后二支队便撤往顺德西海。何建便派了一个排伪军强驻潘氏祖祠,以便监视石涌人民群众支持游击队(此次战役称沙湾初战)。

1941年7月7日晚二支队200多人从西海出发,反攻沙湾伪军总部,驻守潘氏祖祠的伪军亦受到猛烈攻击,并且毙敌二人,后他们败走,再也不敢来进驻。潘氏祖祠亦受到炮火不同程度损坏(原址上街北面)。1943年迁来此地重建。

06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 位于番禺沙湾镇北村官巷里骏兴门巷(又称大马巷)横5巷5号。为三间两廊式的广府传统民居,砖木结构,青砖墙,总占地面积约216.4平方米,是沙湾乡中最早的西医何璧若住所。

何小静和何虹为同胞姐妹,均为中共党员,在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分别于1942年、1945年被敌人逮捕杀害。该建筑作为何小静、何虹两位烈士的故居,是后人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纪念地,是中国革命抗日历史的见证之一。

打卡红色地标,感悟奋斗青春,

赶快行动起来吧!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