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中心,大城有名园。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成立,将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遥相呼应,组成中国“一南一北”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粤北山区,边陲小镇深藏稀世珍宝。81年前,一个储藏有四万多号标本的植物标本室掩映在深山茂林以及日寇炮火之间,艰难传续植物研究与教学火种。
华南国家植物园与粤北植物标本室因一人从而关联了起来,成为了华南植物分类史、国家植物园体系的一部分。而这个人就是蒋英教授。
人物志|蒋英教授
参与创建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 采集其历史上第一份植物标本
蒋英(1898-1982),我国著名植物学分类学学科创建人之一,华南农业大学一级教授。1928年起,他一直从事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任教,历任助教、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植物研究所所长等,并兼任南京中央博物馆标本技师、台北植物园院长等职。解放后,他历任华南农学院、广东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教授、系主任等职务。1954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华南农学院(今天的华南农业大学)任教,直至1982年仙逝。
图为蒋英教授。(吴永彬供图)
蒋英先生于1928年起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并参与建立起华南地区首个专业的植物标本室,继而成立中山大学植物研究室(后改名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这便是现在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前身。1953年12月,中科院与高等教育部及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取得共识,正式接收了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及前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馆三个单位,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及其广西分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22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成立。
植物标本馆第一份标本即是蒋英教授采集。蒋英先生一生鞠躬尽瘁,采集植物标本超过20万份,木材标本上千份,发现我国植物新种230个、新属10个,发表论文75篇,主要有《缅茄植物之研究》、《亚洲夹竹桃目植物之研究》(1~5)、《台湾之植物界及其分布之研究》等,著书两卷:《中国植物志》第63卷、《中国植物志》第30卷二分册(肉豆蔻科外),并先后参加《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10本专著的编写,是夹竹桃科、番荔枝科等类群的世界权威,为我国植物分类学基础研究和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橡胶产业、麻产业和医药资源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培养了一批卓有建树的植物分类学家。
粤北边陲建起四万多号标本的植物标本室 赓续植物研究与教学火种
蒋英先生曾多次到粤北和湘粤边境采集植物标本,1928年刚到广州任教,即奔赴粤北山区,开展森林植物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其中1份陈氏钓樟Lindera chunii标本,为蒋英先生于1928年11月6日采自韶关曲江。
图为蒋英先生于1928年11月6日在韶关曲江采集的陈氏钓樟Lindera chunii标本。(吴永彬供图)
图为1938年10月15日蒋英先生在乐昌采集的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标本。(吴永彬供图)
图为1942年11月20日蒋英先生在乐昌采集的小叶石楠Photinia parvifolia标本。(吴永彬供图)
抗日战争初期,因担心战事影响,1937年12月,蒋英先生和另一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陈焕镛教授一起,把植物标本藏到香港。1938年10月,蒋英先生再次来到粤北,采集植物标本,于10月15日在乐昌采集了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等大批标本。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蒋英先生带领陈少卿、梁宝汉、徐祥浩等研究生,和40多名工人从广州湾(现在的湛江港)辗转来到粤北,在韶关乐昌坪石北部的湖南宜章县栗源堡继续开展研究和教学,命名了1个新属,51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在此期间,他带着研究生,跋涉在粤北南岭各山脉、以及衡山、阳明山等峰峦中,采集植物标本。经过2年多的采集,在栗源堡建起了一个储藏有四万多号标本的植物标本室。1944年坪石沦陷后,他又把这批标本藏到二十多里外的坪游山村,直到日本投降,这批标本才搬回广州,充实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等植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量,也为《中国植物志》这部当今中国最全面的植物大字典的编研提供了大量凭证标本和素材。
1942年2月在栗源堡,蒋英先生担任搬迁过来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学部主任,兼农林植物研究所代理主任。在粤北的艰苦岁月里,他出色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并积极开展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不管环境如何恶劣,生活条件如何艰苦,蒋英先生都想方设法克服。生活物资缺乏,他带领学生和工人与当地农民一起种植蔬菜、水稻、木薯等农作物,同时种植桑树、蓖麻等经济作物,传授当地农民科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在此期间,蒋英先生一直住在简易的标本室里,始终没有中断科研和教学工作。
地方志|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粤北多地留下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足迹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对学校等文化设施进行野蛮轰炸。为续存文脉,维持教育,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包括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一大批知名高校纷纷迁往省外、粤北等地展开科研与教学。这段“教育抗战”和“学术抗战”的历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国立中山大学在上世纪30-40年代先后迁云南省澄江县、广东粤北坪石镇、粤东各县及连县、仁化等地。师生几经转徙,颠沛流离,历经艰辛,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但中大师生仍在艰辛环境中坚持办学科研。
·韶关犁市镇大村与乐昌坪石灵石坝
图为韶关乐昌坪石金鸡岭下的岭南大学农学院旧貌。(郭焕宇供图)
韶关犁市镇大村是私立岭南大学办学旧址,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后并入中山大学,是华南农业大学前身。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岭南大学附中在1937年先迁至香港,大学也在随后一年赴港,借用香港大学的校舍继续教学。1940年,为支援战时农业教育和生产,岭大农学院先行迁回粤北,落脚于乐昌坪石;1941年底,香港沦陷,岭南大学校本部从香港迁校于当时的曲江县(今韶关)仙人庙大村,农学院(二年级以上)则迁至乐昌坪石。
·乐昌林场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来源自“广东林业”)
图为演习林场1942年种植的杉木林。(来源自“广东林业”)
1937年,为了给森林系师生提供一个教学、实习和科研活动的场所,以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林业技术人才,国立中山大学在乐昌创建演习林场(后扩充为乐昌林场),场部设在细梨坑半山腰上(现广东省乐昌林场细梨坑管护站)。中山大学森林系侯过主任、蒋英、梁宝汉教授等,每年都带领学生到武水细梨坑演习林场实习,采集植物标本,并参加植树活动,广种植经济林树种。
图为乐昌林场。(来源自“广东林业”)
如今,乐昌林场仍存有不少历史足迹。在林场细梨坑工区内,一棵粗约一人合抱、高近15米的落羽杉茂盛依然,它由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的徐燕千教授于80多年前一手栽培种下,如今已亭亭如盖。
·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
1941年,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迁至湖南栗源堡继续开展研究和教学,我国著名植物学分类学学科创建人蒋英担任搬迁过来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学部主任,兼农林植物研究所代理主任。在抗战大后方工作生活的艰苦岁月里,他积极开展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带领学生和工人与当地农民一起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传授当地农民科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
图为湖南宜章县栗源堡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本部。(郭焕宇供图)
中大农学院在栗源堡的办学时间长,从1940年秋到1945年1月,期间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1944年5月来访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这是我在中国游历期间所见到的研究和教学方面最大最好的一所学院”。
华南研学基地将打造“植物工坊”纪念节点
图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韶关乐昌坪石老街节点。(资料图,彭剑波供图)
2019年7月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市委、市政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对各学科的办学历史、科研成就、教育精神也在不断深入挖掘呈现。2020年初,针对抗战时期农林学科的办学历史,省领导提出“梳理一下当时植物学发现的品种沿用至今,农学理论沿用至今”的工作指示,这是丰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内涵的重要举措。
为了展示这一段办学历史,传承“坪石先生”不屈不挠、坚守学研、勇于创新的华南教育精神,将韶关乐昌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旧址所在)现存的两间老屋活化利用为开展实践体验型研学的植物工坊,以纪念抗战时期为华南的植物学科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蒋英等“坪石先生”。
图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老街植物工坊设计效果图。(施瑛供图)
据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介绍,植物工坊的改造将遵从原貌,根据建筑原有的结构与构造方式还原其细节,在入口主要位置设植物标本展示玻璃展墙,屋顶开天窗提供充足的采光。工坊内内设置标本制作区、标本及历史物件展示区和研学课堂,后院种植多种植物,并设置茶座书吧及放映室,在功能上赋予小空间满足多种研学的可能性。建筑的立面则根据当地传统老街建筑样式设计,最大程度还原老坪石风貌。
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华南农业大学高级实验师吴永彬说:“目前在粤北开展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把先师们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集中展示出来,激励后辈,让年轻一代学子在缅怀先师的同时,有实物可看,有思想理论可学。把这些有历史感、有现实意义、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去,把学科史与科学研究、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挖掘展示出来,让年轻学子了解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我们展示学科史的绝佳教案。”
“在乐昌坪石老街‘植物工坊’落成之日,我们可以代表戚经文先生种一盆金花茶,献给他的老师陈焕镛教授和蒋英教授;在坪石老街,寻一处山头,种一片任豆林和五棵乐昌含笑,用任豆林纪念陈焕镛、蒋英等一众先师为华南教育特别是植物分类学在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吴永彬饱含深情地说。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聚焦华南教育历史、植物研究史研学
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自然教育馆、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新建智慧植物园,完善富有植物园特色的教育课程,提升植物科普教育能力。此外,建设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色、国际一流的专类园及特色植物展示片区,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国情的国家植物园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条件,努力建成示范性、引领性的区域国家植物园。
无独有偶,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重要节点乐昌林场正开展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演习林场旧址修复和历史研学基地项目建设工作,修葺农学院并建设乐昌林场细梨坑展厅,届时将展出历史人物、历史革命、历史传承、植物标本等内容,将每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自然资源教育培训活动。
图为广东实验中学师生研学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资料图,彭剑波供图)
目前,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多次迎来粤港澳中小学、大学的学生团体,也多次接待了面向大众的旅行团,反响热烈。据不完全统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吸引30万人次前往研学实践,成为了华南教育历史、植物研究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世界学术史的重要历史场景,也是进行爱国主义与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促进粤北生态区发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脉同源精神家园,发挥深远影响。
(注:部分史实资料由吴永彬、施瑛老师提供,特此鸣谢。)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