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分内卷:“刷题家” 压倒“做题家”,减负初衷何在?|自由谈

南方周末
+订阅

▲  (图文无关)学生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 图)

全文共1954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会考即毕业考试,属于通过型考试;而中考、高考是升学考,属于筛选型考试。后者的社会关注度远远高于前者,就是因为会考仅仅是确认毕业资格,不涉及资源分配。而升学考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江东瑜

责任编辑|陈斌

日前,2022年北京市中招各区分数段人数统计出炉,网友惊呼“内卷”。满分660,海淀区仅655分以上(不含)就有517人。全区前2000名的分界线卡在了651分,即失分率不超过1.3%。其实,这不是海淀或北京独有的现象。

杭州亦是。中考成绩公布后,家长、学生竞相晒成绩,数学满分、语文“110分+”得意非凡。然而,皆大欢喜很快就成了担心分数线“高攀不上”的忧虑。最终的重点录取线让不少家长、孩子笑不出来了。

“考分通胀”带来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心情的过山车,更让正在备考的初二准考生们陷入了刷题大战的深渊。

不少人认为,“考分通胀”的原因是考试难度大幅下降。降低考试难度的初衷是为了减负,但是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基础题比重大幅增加,整体难度降低,确实可以让校外教培无用武之地。但是,刷题熟练度训练取代了解题思路的技巧训练,真能起到减负作用吗?

更让人担心的是,“考分通胀”导致了中考筛选作用减弱,长此以往带来的是教育质量的整体下降。

考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型考试,考试评判结果仅为合格或不合格。最典型的就是驾考,以及绝大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另一种是筛选型考试,高考、中考以及少数高端职业的资格考试都属于这类。

这两种考试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评判参考者的某种资质是否达标,不需要对参考者进行排序与淘汰。

而筛选型考试则是根据考试的排名分配相应的资源(如重点高中学位),考分实质上就是资源分配的依据,因此参考者之间存在竞争。如果通过型考试改为筛选型考试,竞争就会出现。假设驾考改成根据考试成绩排名免费分配车辆,考分越高分配的车辆越好,那么同样会出现参考者的竞争。分配的车辆等级相差越大、高分发的车越豪华,竞争就越激烈。如果驾考满分发一辆价格几百万的超跑,大家会废寝忘食练倒车入库,热度堪比高考也不奇怪。

筛选型考试必定会产生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资源的稀缺度,而不是考试形式和难度。

基础教育体系中,两种类型的考试并存。会考即毕业考试,属于通过型考试;而中考、高考是升学考,属于筛选型考试。后者的社会关注度远远高于前者,就是因为会考仅仅是确认毕业资格,不涉及资源分配。而升学考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

两种考试的目的和功能不同,考试难度设定也不同。会考难度低,只需满足受教育程度达标的底线要求,而中考降低难度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因为降低了区分度。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度不变,高考、中考竞争强度就不会变。降低中考难度,只不过把竞争转移到机械刷题的方向。题海战可能让学校老师的工作变得更简单,却不会让学生的课后作业更轻松,还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升学考试的目的就是筛选出资质优秀的学生匹配优质的教育资源,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资质优秀的学生本身而不是名校才是优质教育资源。降低升学考试的难度只会适得其反,“做题家”或许算不上资质优秀的完美标准,“刷题家”只会更加糟糕。

这一筛选过程总是“残酷”的,但也是必要的。否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回避竞争,甚至会让优质教育资源退化。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公立基础教育体系,1960年代后一轮轮去竞争化的“平权改革”,淡化了考试的筛选功能,并没有让美国公立基础教育体系更公平,而是让它更拉胯。如果不是大量外国留学生的补充,美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也难以维持。我们应该避免这一幕在中国上演。

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看,筛选标准紊乱走错赛道的结果不仅残酷,而且不公平。分数尤其是高分段没有区分度、分数线高到超出正常容错率的程度,反而让那些天分好、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一个偶然失误与优质教育资源失之交臂。这是让人痛心的结果。

至于那些强行培训出来的“刷题家”,不仅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还将走进一条不适合他们的人生赛道。一张侥幸得来的名校文凭,并不会给他们幸福的人生。本该成为一个优秀匠人的年轻人,硬被塞进高端科研机构、高级写字楼,等待他的很可能会是人生的挫败。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相反。因此,筛选型考试的资源分配是对各方都公平合理的安排。真正落实教育减负,不能靠降低考试难度、考分通胀的“表面功夫”,而是要高效地筛选出适合的人才。优质教育资源匹配优质的人才,也让不适合学院路线的孩子少做一点“刷刷刷”的无用功。

(作者系历史、经济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