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水灾带来的农业损失,推动乡村建设工作有序进行,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叶延琼、副教授魏乐平带领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前往河源市连平县溪山镇开展灾后复产帮扶工作,以科技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一村一品”提质效
特色产业再发展
当天,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与溪山镇党委书记谢房志、镇长吴小龙、人大主席钟小键、党委副书记叶才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柯荣贞等负责人,围绕加快灾后复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带打造、康养休闲文旅项目实施、撂荒地复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进行交流。
溪山镇的产业众多,如东罗村的蓝莓和葡萄、溪西村的牛大力、百高村的百香果、东水村的三华李和蔬菜种植基地等,均需要科技团队的技术支撑。对此,叶延琼副教授表示特派员团队将秉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原则,以溪山镇“特色产业”和“农旅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 促进溪山镇“一村一品”产业村的产业提质增效、特色农旅产业带构建等方面合理发展。
为及时疏导村民灾后情绪,鼓励村民以积极的心态建设乡村,双方还讨论了由华南农业大学选派学生三下乡团队帮助村民、特别是留守儿童改善灾后不良情绪,并在溪山镇中心主要建筑物绘制红色历史、文化传统、抗洪救灾先进事迹等壁画的方案,促进村民携手共治。
座谈会后,科技特派员团队进行实地调研。位于东水村的深圳市开味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了用于种植观赏性番茄树、辣椒树等树木并用以开展采摘体验等活动的4000多平方米的大棚。但突如其来的水灾造成了观赏性树木受淹死亡、设施毁坏等损失。在紧抓灾后复产的同时,科技特派员团队注意到,基地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换新的基质以减少减菌危害。
随后,科技特派员团队抵达东水村的车头三华李种植基地,通过分析基地的实际情况、水灾对三华李裂果的影响等情况,建议基地首先需要完成排水沟建设,在果树幼龄期可以考虑在新种果树区域间作套种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增加土壤肥力。
科学利用资源
高标准建设生产基地
位于东罗村的九连山源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其产业园受疫情影响目前处于停业状态,科技特派员团队提出经营企业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打造具有溪山镇典型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同时推进产业园建设与休闲文化旅游建设的乡土化、特色化、品质化。
另外,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溪山镇的重要产业。为打造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科技特派员团队与溪山镇党委书记谢房志、分管农业农村办的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主任谢志波、溪西村支书等进行多方面交流:讨论统筹推进溪山镇溪西村、百高村、马洞村近4000亩耕地流转;初步设想建设溪山镇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就溪山镇“十里国道”打造番茄、三华李、葡萄、百香果等规模化水果种植示范带建言献策。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团队将给予相应的科技与人才支撑,并在土壤检测、品种筛选、种植模式等方面提供具体实施方案。
建设宜居环境
解“空心村”难题
美丽乡村建设应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以乡村文明为依托。针对岐山村存在空心村及撂荒地多且分散的问题,团队综合岐山村的农业生产、人口外流与人居环境整治等情况,提出要加强撂荒地复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重视改进乡村路网和水利设施建设;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修建民宿,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游客增加人气,逐步把岐山村打造成“生态宜居村”。
调研发现,溪山镇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无品牌、缺乏技术指导等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将继续按照《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方案》、《河源市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计划》要求,以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与辐射带动为基础,实现本地产业与外来企业联手,高校科技与镇村企业同建,助力溪山镇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
【记者】温志勇
【通讯员】夏杰 李心怡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