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灿烂百花艳 宝山脚下书香浓 ——黄江文联举办“地域叙事与意义发现”名家讲座

黄江文联
+订阅

2022年7月15日下午,黄江镇文康中路61号文化楼四楼多功能厅掌声不绝于耳。一场由东莞市作协书记、常务副主席胡磊主讲的题为“地域叙事与意义发现”讲座正在精彩进行。

讲座由黄江文联主办,黄江作协承办。黄江文联委员、顾问,作协骨干成员等近50人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参加了活动。东莞市作协秘书长莫寒和谢岗作协多名会员也出席了活动。黄江文化中心负责人、黄江文联主席雷激主持了讲座。

主讲嘉宾胡磊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书记、常务副主席。曾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东莞城市学院客座教授。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并获广东省第二届普教成果奖等奖。多年来致力于文艺批评与理论和地域文化研究,迄今在《中国作家》等多种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理论、批评、学术随笔文章等一百多万字。曾荣获2022年广东省文艺评论创作扶持奖等多种重要奖项,文艺理论专著有《南方乡镇的叙事视野》《城乡中国的文学想象》《丛生的文本:地域文学的文化阐释》《岭南书画艺术论稿:以东莞为考察中心》等。

胡磊在讲座中分别从社会转型中的湾区叙事,生存现场中的底层叙事,记忆分割中的城乡叙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认为,地域性是一个空间概念,文学不是由地域划分的,而是由时间来甄别的。东莞文学,作为中国地域文学的一个饶有意味的范本,与国内主流文学一道于自成一格中进行着自我涤荡、整饬与嬗变。东莞作家作品贯穿着社会大变革时代的现实思考,事实上负载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挫折与骄傲、抗拒与融合、反思与奋进的种种独特经验,刻录着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轨迹,隐喻着中国城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东莞的城市化和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与东莞文学四十年的运行轨迹。作家作品中的地域场景、文化元素和叙事意象,不仅是一种文学内容,而是一种社会性集体记忆。这一历程作为改革实践者生命体验和社会变迁的生动显露,构建了当代中国的城乡发展史和社会流变史。因此,对这一宏大而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整体叙事与深度阐释,既是从文学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形象认识,也是在后改革后工业化时代对城乡社会命运的积极思考。

提起东莞,我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诸如“世界制造业名城”“打工者之都”“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等经济学概念。其实,作为粤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东莞同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学艺术早已在这片热土上开出了绚烂之花。这里,有“中国作家第一村”;这里,生活着一群既有天赋才华又勤勉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繁复而火爆,不同题材、体裁、风格、手法,争妍斗艳,不少作品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层次。东莞作家群已成为东莞醒目的城市文化符号。

近年来,东莞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和代表性的作家,引起全国文坛的瞩目。东莞作家王十月、曾小春、陈启文、曾明了、詹谷丰、塞壬、丁燕、陈玺、阿薇木依萝、陈崇正、寒郁等陆续密集地获得许多有分量的文学奖项,众多作品入选《小说选刊》等上百种选刊选本,多人多次入选各种文学年度排行榜。在文学评论方面,出现了田根胜、黄忠顺、柳冬妩、胡磊、袁敦卫等一批面向文学现场的评论家,在国内文学界形成了广为关注的“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等文学效应。东莞文学的崛起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东莞是世界制造业名城,是著名的“打工之都”,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典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城市外来人口逾千万,各色人等杂糅相处,文学题材与艺术样式呈现多样化。随着社会的深入转型与急剧嬗变,东莞的社会生活现实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很多城乡叙事未曾涉及的新事物和新现象,这是当下东莞题材创作的机遇,也是难题与挑战。对于东莞本土作家而言,相比于内地乡土的变迁,东莞本土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尤其具有代表性和中国特色,东莞城乡是这四十年中国经验的现场。对它的文学描写,也因此天生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这又是东莞本土作家的一个天然优势。其中,有诸多反映时代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作品引起较大反响,也持续推动了东莞文学的现实主义写作。随着东莞文学创作的繁荣,地域写作意识的觉醒,以及作家作品及其现象研究的深入,东莞文学自身的独特价值在逐渐确立。在某种意义上,东莞文学的崛起正是中国文学崛起的鲜活标本,具有某种代表性意义。在个案意义上,东莞文学叙事及其研究对中国地域文学研究具有普适性价值,不仅是对东莞文学现象的梳理和总结,也是中国地域文学研究深化的探索实践。

讲座现场,与会作家踊跃地发表了感想与看法。黄江文联顾问、《中国文艺家》杂志执行主编冯楚认为,胡磊主席从很高的站位,审视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地图,对东莞乃至全国的地域文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东莞现在已成为文学高地,举世瞩目,东莞地域文化是构成东莞文学叙事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其他与会者也纷纷发言,认同与赞扬了胡磊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认为东莞作为外来移民的重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文学区域性发展的一个标本,具有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文化进程同步发展的当下性、时代性、典型性和文学对话性。在地域文化分析的层面上,通过对东莞文学的文化审视,可以挖掘地域文学许多有价值的因子特征,揭示当代文学发展与中国当代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因而在凸显地域文学自身色彩的同时,也指呈了它对当代文学的标本意义和当代文化的全息意义。与会者表示,参加这场高端前沿的讲座后眼界大为开阔,获益匪浅,不虚此行。(撰稿:雨田园   摄影:李鄂、肖仿灵)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