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热衷的天灸是如何起效的?

南方医plus
+订阅

今日入伏,进入全年最热时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许多民众早早赶来天灸,中医“天人合一 顺时养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据该院针灸科徐展琼副主任医师介绍,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春夏养阳,在三伏天敷贴特制的天灸膏药,能刺激穴位、鼓舞阳气,起到疏通经络、扶正固本、治病强身的功效。

三伏天灸现场。

三伏天灸现场。

三伏天灸,温阳驱寒

三伏,由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时间段构成。《清嘉录》记载,“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大约对应每年7月到8月下旬之间的时间,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灸,冬病夏治,这在岭南地区是民众熟知的养生之道,各大医院都提前做好了准备,应对民众贴药的需求。7月16日是今年的初伏,记者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看到,预约天灸的民众耐心排队等候,现场有不少天灸的铁杆粉丝,熟络地和医生沟通身体情况,配合取穴贴药。

徐展琼副主任医师表示,天灸是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以中医经络腧穴、“天人相应”时间治疗学等理论为指导。三伏天天气温热,人体阳气走于体表,相对而言皮肤腠理疏松,天灸更利于药物的吸收,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扶正固本、疏通经络、强身治病的功效。

阳虚湿着,阳邪伏于内不能运化,趁着三伏天腠理打开,通过穴位贴敷调动阳气,使人体寒邪得以驱散,是以固护阳气,帮助调理体质,对于冬天容易复发加重的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关节疼痛,能够减少其发作,利于疾病康复。

此外,岭南一带气候温热,暑湿重,湿邪困脾而脾失健运,许多人感觉困倦、乏力,提不起精神,拉肚子,加上暑热贪凉,吹空调,进食冷饮、生冷水果、寒凉食物,体质易脾虚,需要固护阳气,脾阳健运,达到治本又治病的功效。

传承经典,天人相应

据介绍,天灸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有记载,盛行于晚清,尤其晚清古籍对于天灸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描述最为详细。目前,呼吸道疾病依然是天灸的第一大类适应病种,常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患者。

天灸也用于消化道系统疾病、各类痛症的调理,常见体质虚寒、胃脘冷痛者,脊柱关节疼痛者,以温经通络止痛。

天灸还适用于亚健康人群的调理,如女子月经病、乳腺增生,下焦虚寒,手脚冰凉者,长期室内办公、颈肩腰腿痛的白领人群等。

那么,天灸是如何起效的?徐展琼指出,药物、配伍、腧穴的选择,天人相应,无一不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也是一代代医者传承、经验的积累。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天灸配方为例,主要成分为白芥子、细辛、法半夏、生姜、玄胡、甘遂等,按比例调配。至今保留三大特色,一是方中加了麝香粉,作为药引点入其中,二是现配现用,三是辨证取穴,在协定方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体质辩证加减一些腧穴。

该院针灸科沿袭司徒铃、靳瑞等名老中医的天灸方子,经过30多年的传承,经历过时间证实安全、有效,是结合既有文献、老专家传承、实际疗效累积的经验总结。

徐展琼表示,天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是否发泡,生姜、白芥子的作用很关键。结合现代人体质特点,平衡药物配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灸选用的是普通生姜,不用老姜,避免刺激性太大,贴药可以维持3-4小时。

目前,该院天灸的药物、配伍、辨证取穴等经验和方法,在广中医一附院白云院区、英德市中医院、阳春市中医院等医院同步推广应用,让基层民众共享中医时令养生。

辨证施灸,阳虚为宜

徐展琼认为,天灸也是中医文化传承推广的一个缩影,民众感受到天灸有效,有很多铁粉每年都来支持,甚至带着亲朋好友一起来,他们也在参与推动着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但要注意,对于天灸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过分夸大疗效,并不是一贴就好,也不是人人都适合,辨证很重要。”徐展琼强调,天灸适合阳虚、气虚,或合并痰湿者,但湿热实证者不宜,贴药需要在中医辨证下进行。

强过敏体质、新发感染性疾病合并发热的、支气管扩张急性期咯血等人群也不宜敷贴。严重心肺疾病、肿瘤、手术后患者慎重选择天灸。

医师根据个人体质辨证取穴。

医师根据个人体质辨证取穴。

临床观察,三伏天灸坚持每年足疗程贴3次,持续3-5年,能够改善哮喘、慢性过敏性鼻炎、颈肩腰腿痛等症状。据悉,为进一步评价天灸等中医治疗对哮喘的确切疗效,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已设计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天灸属于穴位贴敷的一种,为特定时令选择。在日常诊疗中,该院也总结出了穴位贴敷适应不同人群的药方,拓展到中风病、痛经、子宫肌瘤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临床上,调护阳气、温阳疗法还有灵龟灸法、督脉灸,关元气海中脘灸法,火龙罐等传统治疗方法,有祛瘀逐邪、活血祛瘀、温经通络、扶正固本之效。

时令养生

最近广东气温高,雨水多,进入三伏天,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徐展琼副主任医师提供了指引——

1.三伏天阳气旺盛,适当温阳固本,加重防护阳气,尤其阳虚、气虚者避免进食寒凉之品,如苦瓜、凉茶、绿豆糖水、冰镇冷饮等。但调护阳气也并非一味温“补”,可选择菜心、茄子、南瓜、菜花、苹果等相对平和的食物,可适当选用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健脾祛湿之品煲汤。注意甜腻的东西也容易酿湿生痰,应少吃。

2.今年气温高,雨水丰富,湿邪重,大部分岭南人适合做天灸,帮助调理体质。日常也可适当做艾灸自我保健,艾灸穴位如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3.阳虚气虚者,切几片生姜泡水服用,也能达到温经通脉的效果。

2022三伏天灸时间:

7月16日(周六)初伏灸

7月26日(周二)中伏灸

8月5日(周五)加强灸

8月15日(周一)末伏灸

【记者】江玲

【通讯员】刘庆钧

编辑 江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