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回阳救逆第一药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鹤山市中医院
+订阅

附子是中医学中温法的主药,许多医家非常重视附子的作用。附子是温里药的代表,有着“回阳救逆第一药”之称,其上能助心阳,中能温脾阳,下能补肾阳。

附   子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子根(侧根)。因为它附乌头母根而生,如子附母而得名。

本品性大热,有毒、味辛、甘。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主要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病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有强心、抗休克、改善循环、镇痛、抗炎、抗寒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面色苍白,背恶寒,四肢厥冷,倦怠,舌白,脉微细、或迟、或沉而无力,为用附子的临床指征。证见以上三项者必用附子。

附子的应用

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汇言》称“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治疗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

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

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本草汇言》称其“乃命门主药”,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阴寒内盛者,均可应用。

3、寒湿痹痛

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本草汇言》谓“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正义》称其“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一般来说,附子主要还是分成两大类:生附子和炮附子。在伤寒论当中有“附子一枚,炮”,也有“附子一枚,生用”这样的用法,基本上是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但不管是生附子还是炮附子,仲景用法都是去皮,破八片。但是我们现在临床当中用的还是以炮附子为多,生附子用的少,药典上也都是炮附子。

附子的炮制品

附子有三种炮制品: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

盐附子:经胆和食盐浸泡、晒水后再浸泡,反复多次至断面出现食盐结晶,为补肾助阳传统产品。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经浸胆、煮制、未去外皮、切片、蒸制、干燥。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经浸胆、煮制、手工竹刀剥去外皮、切片、蒸制、干燥。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使用本品如辨证欠妥,炮制失误,煎药不当,可引起中毒反应。轻者舌麻肢麻,恶心呕吐、眩晕,重者影响心脏直至死亡。在辨证准确、方证相应的情况下,小剂量的附子可以不用先煎,因为基本用的都是炮附子,它本身就是炮制过的,毒性已经很弱了。如果附子是15g以上的,还是建议先煎为主。一般15g左右先煎半个小时,15到30g之间先煎煮一个小时,30g以上的煎煮两个小时是比较安全的。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End

鹤山市中医院服务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