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子
近日,知名作家莫言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莫言: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的文章,其内列举诸如《酒色赋》《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等坊间流传较广的诗词篇目,称“我在网上看到过许多挂在我名下的作品,其实都不是我写的”。
又现名人“下场”打击“伪名言”!前有资深媒体人白岩松在著作封面特书“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再有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发博辟谣“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非己出,如今莫言也加入“粉碎谣言”的浩荡行动中来。有必要追问,缘何“伪名言”生生不息、屡禁难绝?
经济利益或是部分人的重要考量。一些盗版书商、营销号主体为提高其产品流传度,往往会采用“傍名人”的方式博“出圈”,虚构名人名言、经典语录……系列不合规操作成他们博取眼球、牟取钱财的不二法门。相较名不见经传的朴素话语,披着“名人”外衣的“伪名言”通常更受大众欢迎。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漫天飞的虚假名人名言背后是泛权威崇拜心态。小学生写作文以引经据典为傲,部分领导人的发言稿刻意追求“文化味”,他们盲目向名人要声誉、向名言要深刻,别无二致的浅显道理好似只有借名人名言才能被准确表达,这本身就说明了潜藏部分人内心深处的圣贤崇拜、名人崇拜情结。在网络浅阅读、浅思考的社会背景下,不时冒出的通俗“伪名言”较易走入公众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伪名言”对生活本质的别样总结契合今人的深刻体悟,这也是其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诸如“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一句,正因其形象传达了“婚姻之路不易”的观点而被人们误信为钱锺书先生所作;再比如,勤奋成就精彩人生的观点是不少中年人的痛彻领悟,这也是所谓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之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被讹传的原因所在。
“伪名言”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造假,其不仅是对名人署名权的侵犯,也是对万千受众精神思想的戕害。须知,求真求实的文化才能穿透历史的烟云,恒久而弥新。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坚守“不盲从、不轻信”的人生态度,选择“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务实做法,如此,才能真正破解虚假名人名言“野火烧不尽”的怪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